美食是一种符号,能够记住一个地方。
赞皇,相对于井陉、元氏、行唐、晋州等这些县,有点年轻,隋代以前,没有独立成县,一直归属一个叫房子县的管辖。隋开皇16年,才开始置县,到现在也有1400多年历史。

赞皇这个名称源于境内有周穆王封的赞皇山。
赞皇离石家庄市区较远,但绝对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天台山、五马山、嶂石岩、棋盘山、锁云湖等这些自然景观都很美。槐河、济河横贯赞皇东西,境内有64座水库、96个塘坝。有山有水、有河有湖。

虽是山区,赞皇可不是一般的穷乡僻壤、封锁闭塞,而是一方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这里号称“唐相故里”,仅从武则天时期到晚唐的150多年时间里,位于赞皇的许亭村,一连走出了李峤、李吉甫、李绛、李珏、李德裕、李固言六位宰相。一村六宰相,国内应该还没有第二个吧?
山水资源就是宝,大自然赐给赞皇三宝:核桃、蜂蜜和大枣。
现在的赞皇,因为交通条件不畅、远离都市圈等客观原因,一些优势暂时没有发挥出来,在石家庄地区比较落后,属于贫困县,但赞皇并不像很多北方山区县那样贫苦,美食只剩下一碗好面。

这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所以美食比较多,赞皇本地群众基础比较广泛的美食有:唐相十二碗、炸面筋、回车烧鸡、铁锅炖太行山柴鸡、菜锅煮饺子。

赞皇炸面筋,是一道独特的美味,以面粉、粉条、海带、葱花、各种香料为原料,先蒸熟、后切成小块油炸,焦黄酥脆,海带与本土粉条的结合,复合海鲜的味道。
菜锅煮饺子,也是基层百姓的最爱,很有乡土气息。先用大铁锅炖一锅大锅菜,石家庄人对大锅菜不陌生,也叫熬菜,然后在熬菜里煮饺子。这道菜真是多种食材的复合,本来大锅菜和饺子里面的食材都已经很丰富,包罗万象了,把他俩加一起,这口味绝对要一加一大于二了。
炸面筋、柴鸡、菜锅煮饺子这都是赞皇老百姓餐桌常见的菜,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赞皇的大席菜,唐相十二碗,这个是过事儿时待贵宾的,需要专业厨子才能做。
唐相十二碗应该是宫廷八大碗的民间版和升级版,体现赞皇人骨子里开拓创新的思维,不落俗套。
首创是清道光皇帝的老师杜南棠,杜南棠也是赞皇许亭村人,他和孙子杜卿霭都中了进士。
杜南棠在赞皇生活期间,家里的厨子手比较巧,利用当地很常见的食材红薯、红枣、粉条、豆腐等,和白面搭配在一起经过蒸、煮、炸等工序,制作出蒸面筋、蒸卷、蒸面鱼、蒸豆腐等花样菜。
因为味道不错,就被乡亲们保留传承下来了,并且一直在改进。
到了光绪年间,这道菜有了质的提升,这个关键人物就是本地大厨曹家庄人王和聪,王师傅对这道菜进行了标准化,确定了一个套餐包括十二碗的菜谱,和每道菜的烹调技艺。
十二碗主要包括四荤:蒸扣肉、蒸丸子、蒸鱼块、蒸柴鸡;八素:蒸豆腐、蒸面鱼、蒸海带、蒸山药、蒸面筋、蒸卷、蒸鸡头、枣咸食。

因为出自唐相故里许亭村,所以定名唐相十二碗。
可以看出,有宫廷八大碗的影子,但主要是就地取材,外表奢华,内里质朴,食材的确都是“山珍海味”,本地山上长的、外购海里捞的,但不像宫廷八大碗那样极品奢华。
唐相十二碗,体现了赞皇人的智慧,更蕴含一种精神,创新、求变、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