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百多年前,承德还只是一个小山村。山村里,居住着百十户人家。这些人家有蒙古族,有满族,有回族,也有汉族,大部分人家都以放牧为生。这里水甘草肥、绿草如茵,绿草丛中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雪白的羊群和健牛骏马漫步草地之上,似绿色的地毯上点缀着一颗颗玛瑙、珍珠。玉带似的武烈河水环山村涓涓流过,七弯八绕,消逸在莽莽群山丛中。四周群山层峦叠嶂,异石林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獐狍狐鹿出投其间,偶尔还有一两只笨拙的黑瞎子吧嗒吧嗒踱过。这块给人们以衣食的风水宝地——“哈伦告鲁儿”,就是众所周知的“热河”。

“热河”由避暑山庄东北一隅的温泉而得名。当时,这个“名号不掌于职方,形胜无闻于地志”的小山村尚不为世人所知。

一七〇一年腊月,前往遵化州祭扫顺治孝陵的康熙皇帝返京途经这里,被眼前雄险奇秀的自然景观迷住了。他没有想到,在连绵不断的燕山深处,竟有这样一个山明水秀的好去处。他向随行的军机大臣详细询问了这里的有关情况,并且亲自踏勘了附近的山形地势,经过一番运筹,在第二年,即康熙四十一年,正式颁发了兴建热河行官的诏令。

康熙
身为万乘之尊的皇帝的话自然足一言九鼎,热河行宫很快兴建起来,并且成为当时仅次于北京的一个重要政治中心。
清王朝入主中原前,都城在奉天(沈阳市)。康熙皇帝十分重视这个满族的发祥地,为了表示不忘祖上的恩德,取书《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之意,于康熙三年将奉天首邑命名为“承德”。那么,怎么奉天不叫承德,热河倒成了承德呢?说起来这里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据说,康熙到了晚年,为防众多的皇儿觊觎帝位,以致酿成日后手足相残的悲剧,所以一直不立太子,而是暗书密诏严封金匣放于大内最高处的“正大光明”匾后。一旦大限来临,便由身边的顾命大臣取出密诏,谕示天下,密诏之上有幸提名的皇子,自然是君临天下的新皇帝了。
一七二二年旧历十一月的一个晚上,年近七旬的康熙皇帝极虚弱地躺卧在金丝楠木的御榻上。他的喉头呼噜呼噜响,一口紧似一口的倒气。一阵痛苦的喘息过后,他微微睁开滞涩的双眼,浑浊的目光示意侍奉在旁边的宠臣隆科多取来暗藏密诏的金匣子。他知道,即便是贵为天子的“万岁”,自己也挨不过今天夜里了。他哆哆嗦嗦地从枕下摸出钥匙,亲自递给隆科多,指着金匣子"断断续续地对隆科多说:“朕……怕是不行了,日后……爱卿……要着意辅佐……新君,掌好……祖宗留下的……社稷。大位的安排……都在那里了……”隆科多急忙跪下,唏嘘着说:“请皇上放心,奴才一定遵旨照办。”

果然,过不多时,当了六十一年皇帝的康熙脖儿一歪,腿儿一蹬,大驾殡天了。于是,隆科多将康熙遗诏亮出来,谕示于众。诏书上写着:“传位于四子胤祯,钦此。”诏书公布后,当天,皇四子胤祯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但是,这位嗣君登基不久,立足未稳,朝野内外便卷起了一股风。人们纷纷议论说,先帝的遗诏是被人篡改过了的,本来上面写的是:“传位十四子胤禛,钦此。”但雍正是绝不能容忍这种舆论存在的,于是,他开始大规模地清洗和迫害对自己“不忠”的人。经过残酷的镇压,他总算坐稳了屁股下的宝座。
俗语说“背后骂皇帝”,舆论毕竟不是一朝一夕即能根除的。而且,那些舞文弄墨摇唇鼓舌的史官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总要有一个能调顺舆论的好办法。所以,雍正为此事一直是耿耿于怀。
到了雍正十一年,时值康熙八十诞辰,工于心计的雍正忽然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想起康熙在世时,曾多次随父亲到热河行宫巡猎狩围,消夏避暑,在伴驾的诸多皇子中,只有三皇子诚亲王胤祉和自己得到了康熙的赐园。自己的赐园并且得到康熙的御笔亲题。这不正足以表明先帝对自己的厚爱吗?于是,他借祭奠康熙八十诞辰之际,效仿当年康熙的故事,将热河赐名为“承德”,意思是告诉天下人,我这个皇帝是奉天承运之真命天子,不是篡位的假皇帝。

雍正
这就是热河变承德的由来了,您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