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内同行还在为流量和利润厮杀时,一批老板已经悄悄“润”到了马来西亚。他们用国内一半不到的运营成本,撬动的是整个东盟6亿人口的消费市场。
“来这儿开厂两年,账上现金多了三倍,工人工资却只有深圳的1/5”,在柔佛州开电子配件厂的老李说,“中马免签后,我早班机来开会,晚上还能回广东喝汤”。
01 战略位置,低成本卡位东盟心脏
当76%的中国出海企业将东南亚作为第一站时,马来西亚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跳板中的跳板”。
这里既是RCEP核心成员国,又坐拥马六甲海峡咽喉——从吉隆坡发货,3天可达泰国,5天覆盖印尼,运费比国内跨省还低。
成本更是碾压级优势:
- 人工成本仅国内1/3,产线工人月薪约1500人民币
- 工业用地租金比珠三角低62%,吉隆坡郊区厂房月租不到30元/㎡
- 电价每度约0.7元,相当于江浙的85%
对中小老板而言,马来西亚公司注册费不到2万人民币,年审成本仅为新加坡的1/3,堪称“轻资产出海神器”。
02 华人社会,做生意像回家
走在吉隆坡茨厂街,招牌是繁体中文,耳边是闽南语和粤语,连烧腊店老板都问:“扫支付宝吗?”
22%的华人比例,让这里成为全东南亚唯一能用中文签合同的国家。
卫龙辣条落地时,本地团队只做了三件事:
包装印上马来文、通过清真认证(HALAL)、在华人春节推“红运礼盒”——三个月冲上Lazada零食榜Top3。
“根本不需要教育市场”,品牌总监笑称,“大妈们比我还清楚辣条配奶茶的吃法”。
03 政策红利,闷声发财正当时
2025年马来西亚政府放出两大“红包”:
- 数字企业享受10年100%所得税豁免,IT服务商狂省百万
- 科技园免5年租金,Cyberjaya园区已入驻300+中企
更让制造业老板心动的是转口贸易避关税的神操作”:
某佛山家电厂把组装线迁到槟城,贴“马来西亚制造”标签出口美国——关税从25%直降到3%,一年省下8000万美元。
04 实战指南:小老板的“捞金”姿势
跨境电商卖家最吃香:
- 用本地公司开TikTok Shop,流量扶持比跨境店高3倍
- 从广州发小商品到吉隆坡仓,物流成本降40%
技术型公司玩转“轻落地”:
深圳某SaaS企业只在吉隆坡租了间共享办公室,却通过本地合伙人拿下政府数字化订单——秘诀是加入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公会(1.3万会员网),半年对接5个采购方。
05 避坑指南:慢就是快
想在马来西亚长久赚钱,得懂三条“潜规则”:
1. 清真认证别糊弄:连毛笔都得证明动物毛来源,某文具厂因猪鬃毛被罚到破产
2. 员工慢工出细活:本地工人拒绝996,但离职率不到广东1/10
3. 找“地头蛇”护航:通过马中商务理事会雇本地法务,合规成本省60%
当别人还在谈论“出海”时,聪明人已把生意种进东南亚沃土。毕竟在RCEP零关税的东风下,踩准跳板的人,面前是6亿人的消费升浪。
有没有已经在大马经商的小伙伴,在评论区分享一下成功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