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的智慧传奇

中华成语故事,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的智慧传奇"/

这是一个关于成语“不耻下问”的故事:
"成语:不耻下问 (bù chǐ xià wèn)"
"拼音:" bù chǐ xià wèn "解释:" “耻”是感到羞耻,“下”指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问”是请教。指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形容人谦虚好学,不因自己的身份高或学问多就不肯向别人学习。 "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成语故事:子贡问子路"
春秋时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生众多,其中子贡(端木赐)和子路(仲由)都是比较有名望的。
有一天,子贡问孔子:“老师,子路这个人怎么样呢?”
孔子回答说:“子路啊,他遇到事情总是喜欢先问一问,这样做很好。”
子贡听了,心里有点疑惑,他接着问:“老师,这能算好事情吗?以我看来,子路这个人勇敢果断,是个能干的人,他应该不需要事事都去问别人吧?”
孔子听了子贡的疑问,便进一步解释说:“你啊,子贡,知识渊博,学富五车,

相关内容: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耻:羞耻。

接下来看看它背后的故事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尊奉他为生而知之的圣人,然而孔子却很谦逊。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并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只是一个喜好传统文化,勤勉刻苦地探求大道的人。)

有一次,楚国的叶公遇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就问子路:"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不知道该怎么,于是就没说话。子路回来之后,将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说道:"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发愤苦学,废寝忘食,一心求道,忘却忧患,孜孜以求,不知道自己已经年迈"之类的话呢?)

春秋之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 yu ),为人虚心好学。当时已经有定谥号的习俗,其中"勤学好问"也可以谥为"文"。孔圉死后,卫君授于他的谥号就是"文",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问孔子:"先生,孔文子究竟哪一点称得上'文'呢?"

孔子答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生性聪敏,却能勤勉好学,职位虽高,却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经典例句

他于是废然而去了,我仍旧废然而住,自愧无以对"~"的朋友们。

发布于 2025-08-20 11:42
收藏
1
上一篇:幸福铸就之路——毛南族脱贫传奇 下一篇:与时俱进,传承经典——创新演绎急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