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手紫砂壶的新人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朋友来了,坐下喝茶,一把紫砂壶,两只素杯,水汽袅袅,茶香浮动,气氛刚刚好。
这时候呢,朋友开始讲泥料,说器型,谈养壶,全部头头是道。

而你呢,笑着点头,心里可能开始发虚,刚入手,不太懂啊,其实不必慌。
真正会喝茶的人,不一定背得下多少术语;真正懂紫砂的,也不见得可以说得天花乱坠。
内行不是靠嘴,而是靠手,靠心。
今天教你几招,简单、实用,学会了也可以很有内行范儿。
第一招就叫温壶,先把壶叫醒。
很多刚学泡茶的朋友,一上来用冷水冲壶,或者把滚水倒进去再倒出来之后立马投茶,急得很,内行不这样。
老话说:“器为茶之父”,壶没醒,茶怎么能舒展呢?
内行泡茶,讲究先温壶。
提起烧水壶,热水高冲,沿着紫砂壶壁转圈浇水入壶内,这叫“灵蛇入洞”,水倒八分满就行,盖上壶盖,等个十几秒。

看着壶身,原本干干的、有点哑光的壶面,慢慢变得温润,泛出一点柔和的亮光,像是人刚睡醒,脸上有了血色,伸了个懒腰,精神起来了。
这便是紫砂的“双气孔”在热气中张开——它在呼吸。
片刻之后,将水倒出,这时候再投茶,干茶触热壁,茶香之气会噌噌地跳出来,满屋皆闻。

第二招:洗茶,涤尘以待真味
茶还未入口,先有“醒茶”一节,俗称“洗茶”,可以是洗去茶叶上的尘土污垢,也可以是涤尘启灵,仪式而已。
很多人洗茶,沸水一冲,仓促出汤,茶叶还没舒展,香气已经飘散,我们谓之“走过场”。

所谓内行怎么洗茶呢?
投茶入壶之后,沸水高冲,水流要稳,不要又急又猛,茶叶碰到热水,就动起来了,慢慢舒展开,像蝴蝶张开翅膀。
这时水面浮起一层细小的白沫,这其实并不是什么脏东西,是茶叶里的茶皂素遇热而起的泡沫,古人叫“汤华”,说得文雅一些就是,茶之精魄初现。
茶汤初沸,白沫浮盏,古人不以为秽,反而视之为美。
比如说有一壶铭:“铫煎鱼眼,瓯泛玉花。一斟一啜,清兴无涯。”其中“玉花”就是汤华,如玉之光,如花之绽,最是动人。
盖上壶盖,等个几秒就行。时间太短的话,茶叶还没张开;太久,香气就散掉了,这时候的茶汤颜色清亮,茶香也慢慢飘了出来。
这一泡茶汤,可以喝也可以弃掉,一般要看是什么茶类。
绿茶、清香型乌龙这类新茶,洗茶要快,倒出来的第一泡可以直接喝,味道清爽,像山泉水一样。
而陈年的普洱、黑茶、岩茶,一般要用洗茶来“唤醒”茶叶,把第一泡倒掉,这样做是为了去掉存放带来的闷味,让茶叶舒展开,后面才能泡出真正的陈香和岩茶的“骨感”味道。
陆羽在《茶经》里说,煮茶前,先洗茶具,再洗茶叶。而洗茶的关键,不是为了去脏,而是为了让茶叶“醒过来”,把茶叶叫醒,香味、滋味才能慢慢释放出来,茶汤的味道会更丰富、更有层次。
第三招:注水,让水流也得听你的话。
泡茶时,很多新人一上手就急,水壶直接怼到紫砂壶口,哗啦一下猛灌进去。水倒不匀,茶叶被冲得乱滚,手忙脚乱的样子。
内行注水,首先是稳的。
注水不是一股脑地猛冲,而是有节奏地来:开始细一点,像春雨落地;接着中等粗细,像小溪流动;最后稍微加大一点力道,再慢慢收住。
有点像毛笔写字,讲究“提按顿挫”,水也需要有轻重缓急。

这样水注下去,茶叶不会被冲散乱跑,而是随着水流轻轻翻动,像一片片云在水中缓缓舒展,受热均匀,香味才能慢慢释放出来。
这里要注意的细节是什么呢?是水流的方向,水流需要由外向内旋转。
倒水时,要顺着壶壁,由外向内打圈旋转着注入。
这可不是什么花架子,也是有讲究的,古礼讲迎客,水向内旋,是请茶入席的意思,且水珠不外溅,免得烫手失仪,一举两得。
第四招:分茶,茶席上的“兵法”
一壶茶泡好,倒进公道杯,接下来就是分茶。

分茶在潮州一带喝功夫茶,讲究得很,茶好不好喝,有时就看这一倒。
这时候,并不是一杯倒满,再去倒第二杯,真正地道的做法,是讲“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
先说“关公巡城”。倒茶时,每只茶杯只倒约三分之一,然后执壶手腕轻轻转动,顺着杯子一圈圈轮流倒,像巡逻的将军走过城门,一圈下来,每杯都有,不多不少。

这样做的好处是,茶汤在来回倾倒中自然混合,浓淡均匀,不会哪一杯特别苦,哪一杯又太淡。
等来回两三轮,壶里的茶汤快没了,这时候手腕一沉,壶嘴轻点,把壶底最后几滴茶汤,平均分到每一杯里,是为“韩信点兵”。
这几滴,是整壶茶最浓、最香的部分,一滴都不能浪费,要让每人都尝到,茶汤冷热一致,颜色一样,滋味也差不多。
三巡两转,杯杯如一,色香味俱全,手稳,心静,茶自然也就对味了。
喝茶是小事,但认真起来,处处都有意思。
其实怎么泡、怎么喝,自己说了算,所谓的仪式感可以有,也可以不要,欢喜由心。
你泡茶时最在意哪个小细节?或者,哪次喝茶让你记得特别清楚?评论区一起聊一聊。(文中图片引用公开资料,侵删)
这里是当家小吴聊紫砂,我们下期接着聊
分享紫砂文化和干货经验
欢迎壶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