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现在有四所本科大学,名字里都有“赣南”或者“江西”。这些学校以前名字不一样,现在改来改去也有意思。比如医学院从助产学校变成大医院,理工学院以前叫冶金学院。他们的专业各有侧重,有的临床医学全国排前,有的工科在ESI榜单上。
赣州本身是个古城市,有南宋城墙、郁孤台这些老建筑,还住着很多客家人。客家人占全市95%以上,在这里上学能听到不同地方的方言,吃各种客家菜。以前理学家周敦颐和王阳明都在这搞过书院,现在学校里还留着这些传统。
赣南医科大学最早是1941年开的助产学校,后来慢慢升级。1988年变成本科,去年刚改成医大。现在开32个专业,临床医学和麻醉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他们附属医院是全省市外最好的,医生考试通过率连续17年比全国平均高。

赣南师范大学以前叫赣南师范专科学校,2016年改成师大。有59个专业,化学学科进全球前1%。学校负责培养免费师范生,还有国家脐橙工程研究中心,搞农业研究。
江西理工大学有两个校区,在赣州本部。前身是江西冶金学院,名字改过两次。现在有72个专业,冶金工程和矿业工程排全国前30。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化学三个学科在ESI排全球前5‰,学生得过不少竞赛奖。
赣南科技学院以前是江西理工的应用科学学院,2016年分出来单干。现在有30多个专业,主打新工科。虽然分数比前面三所低点,但在大学生竞赛里排全省第四。

这些学校名字带“赣南”的多是本地发展起来的,而“江西”头衔的可能资源更集中。比如理工大在稀土研发上有优势,可能跟全省产业布局有关。医大附属医院常年保持高水平,带动了赣州医疗资源。
学校人数也不一样,师大在校生两万多人,理工大大概两万上下,医大一万五。科技学院最少,但发展挺快。医学类学校看病方便,理工类学校实验室设备多,师范类有教育实习基地。
现在四所高校都靠各自特色招生,医大临床好,师大师范专业强,理工大工科厉害,科技学院偏向应用。有些专业认证过了,学生找工作更容易。比如理工大的工程认证,医大的执业医师通过率,都成招生亮点。

赣州本来就是客家人聚居地,学校研究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有时会搞特色课程。比如师大有阳明文化课程,理工大可能结合当地稀土做材料研究。这些资源让学校专业和本地需求挂钩。
科技学院从理工大分出来后,感觉是想让“赣南”根留得更稳。毕竟主校想搬到南昌,分出去的学校反而成了本地支柱。现在科技学院竞争压力小,但也能拿到省级竞赛名次,说明实力在稳步上升。
这些学校每年毕业的人不少,医大的医生护士,师大的老师,理工大的工程师,科技学院的工科人才,给本地和周边省份输送了不少劳动力。临床医学毕业生执业考试通过率高,说明学校教学扎实。

最近几年学校扩招,尤其是理工大和师大,宿舍楼建了不少。有些专业像脐橙工程、新材料,跟赣州实际产业直接挂钩。学生做实验经常能去当地的企业实习,毕业后留下来工作的也多。
现在四所学校的图书馆加起来估计有几百万册书,实验室设备总价值应该不低。医大医院还是三级甲等,设备齐全,周边市民看病都爱去。师大的师范生要下乡实习,理工大的工科生要进工厂,科技学院学生经常参加技能比赛。
名字里带“省”和“赣南”的学校各有特点,“赣南”更多体现地方性,“省”可能有全省资源支持。这些学校在赣州扎根几十年,培养了不少人才,未来还会继续和本地产业捆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