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岁月,红色军工铸就抗战史诗

铸剑岁月,红色军工铸就抗战史诗"/

这个标题“铸剑:红色军工的抗战史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史诗感。它暗示着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工事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故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这个主题:
1. "“铸剑”的象征意义:" "字面意义:" 指制造武器,特别是枪炮、弹药等“硬杀伤”装备。 "引申意义:" 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建立起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为民族解放事业提供物质基础。它也象征着抗日军民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决心和意志。
2. "“红色军工”:" "主体:" 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工事业。这包括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自己建立的兵工厂,以及后方根据地发展起来的工业体系。 "特点:" 体现了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缺技术、缺人才、缺原料、缺资金),如何克服万难,发展生产。它代表了革命精神、集体主义和创造性。 "代表性:" 可以重点描写一些著名的兵工厂,如晋察冀兵工厂、晋西北兵工厂、陕甘宁边区军工局等。
3. "“抗战史诗”:" "宏大叙事:" 描绘的是抗日战争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1840年,古老的中国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面对侵略,“器不如人”的落后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劫难。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面对武器装备全面占优的日寇,人民军队迫切需要更好的枪械、更多的弹药。毛泽东同志指出:“过去抗战部分失败,我们的国防工业不如敌人也是一个原因,将来要最后战胜敌人,一定要发展国防工业。”

革命需要武装,战争需要兵器,武器则源于军事工业。放眼华夏大地,山河铭记着一个个红色坐标:黄崖洞兵工厂、梁沟兵工厂、韩庄修械所、茅屋兵工厂、琼崖纵队兵工厂……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洪流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工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淬炼和锻造。赤胆忠心的军工战士,夜以继日为人民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军火供应,为战胜凶恶的日本法西斯立下卓越功勋。

80年后,当我们再次品读那段壮丽史诗,我们不应忘记抗战军工人在绝境中迸发出的惊人创造力和坚韧精神,以及他们为新中国军工事业种下的一颗颗梦想的种子。

人民军工党缔造

一颗子弹的威力有多大?

抗战初期,由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歌》中这样唱道:“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歌词是理想化的艺术表达。据统计,八路军、新四军平均每毙伤一名敌人消耗30发子弹、7枚手榴弹。

尽管我军的弹药利用效率如此之高,但“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反映的是抗日战场上我军弹药奇缺的情况。抗战初期,有的部队甚至规定每次战斗每名战士只能打3发子弹……

“过去抗战部分失败,我们的国防工业不如敌人也是一个原因,将来要最后战胜敌人,一定要发展国防工业。”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深刻指出了国防工业对于取得胜利的必要性。

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中共中央就已经开始初步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1935年末,中央军委将随红军到达陕北的红军兵工厂合并重组,成立中央军委总供给部兵工厂。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10月的一封电报中指示:“我们必须在一年内增加步枪一万支;主要方法自己制造;用一切方法在山西弄到一部造枪机器及若干造枪工人。”1938年10月,中共中央明确,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

自创立之初,人民军工的血液里就流淌着党的基因。据统计,全面抗战时期,以毛泽东和党中央名义,专门讨论军工科技的指示电报有7封,在讨论全局问题时,提及军工科技的电报多达10余封。

在党的顶层设计和方向指引下,一批兵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各根据地建立起来。1937年10月至1938年初,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修械所20多个。随着军工生产的发展,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

党对军工人才建设极具前瞻性。1941年4月,中央军委发出指示要求:对专家“一律以他们的专门学识为标准”,给以充分的负责工作,对他们应有充分的信任。

在党的号召下,一大批人才投身军工事业。与此同时,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计划也正在进行。

步入位于山西太原的中北大学校区,迎面就能看见一块镌刻着“人民兵工第一校”的巨石。中北大学的前身,正是1941年八路军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太行工业学校”。

1940年9月,彭德怀命令时任军工部部长刘鼎筹建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办学的3年间,为我党培养了近400名工业管理干部和初、中级技术人才,这批学员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

1939年5月1日,延安迎来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劳动节。这一天,由中共中央提议、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等机关共同筹备的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受到延安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

展览会上,最吸引参观者的展品是边区机器厂及后方修械所制造的军工产品。其中,由刘贵福和孙云龙等人设计的“无名式马步枪”被评为甲等奖。

在崭新的马步枪前,毛泽东同志仔细端详,拿起来拉拉枪栓、瞄瞄准星,高兴地说:“使上我们自己造的枪啦!枪造得很好嘛,也很漂亮啊,要创造条件多生产,狠狠打击日寇。”

今天,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我们已经知道,展览会上备受关注的“边区造”,很快成为在战场上让敌人胆寒的利器。一批批集聚老一辈军工人智慧和心血的枪炮弹药,被源源不断输送到抗击日寇的战场——

源于“枪变炮”的灵感,被誉为“中国保尔”的吴运铎收集敌人的掷弹筒和各种迫击炮弹进行研究,历经数个月的艰苦攻关,最终找到用高压气体把榴弹弹头发射出去的方法,造出我军第一批枪榴弹;

毕业于北洋大学冶金专业的孙艳青,利用收集的铜元提取纯铜和纯锌,并按三锌七铜的比例熔制“三七黄铜”,生产出第一批全新子弹,不仅威力与日军子弹相当,且制造数量也很可观,晋察冀根据地每年生产全新子弹达80万发;

新四军兵工厂经过多次试验,最终确定“除氧化银、挤压、粉碎、烘干、过筛”的生产工序,成功利用废电影胶片制成炮弹发射药……

“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在那个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年代,老一辈军工人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土法洋法齐上马,不仅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更奠定了新中国军事工业的“雏形”。

“他跋山涉水,亲自勘察、选址,率领干部、战士和民工一起攀崖越岭、担土挑石、搬运机器,亲临工地指挥,仅用半年时间便建成年产量可装备16个团的八路军抗战初期数一数二的兵工厂……”左权牺牲60周年之际,女儿左太北撰文深情回忆了左权亲自组织领导黄崖洞兵工厂建设的艰苦历程。

没有精密仪器,就拿韭菜叶当量具;缺少现代化机床设备,就用锉刀制造枪械。黄崖洞兵工厂产出的武器,有效增强了我军作战火力,更有力支援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1938年春节前夕,中国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中共磁县县委、县政府转移到花驼村附近的中岔口村,时任县长田裕民发现花驼村地理位置适宜、群众基础良好,于是决定在此选址建立兵工厂。

从依靠马拉、肩扛等“土办法”运送机械设备,到开山伐树制造生产原材料,面对重重困难,他们始终坚信,多生产一支枪,前线的战友们就能多消灭一名敌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里迅速成为根据地有名的“军工专业村”,直到1941年日军发起围剿,才被迫转移。

今日,走进花驼村兵工厂博物馆,凝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生产工具和枪支弹药,记者仍能感受到老一辈军工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熠熠闪光。

既是工人也是战士的“革命者”

1956年,15岁的雷锋被选到县委当公务员,时任县委书记送给雷锋一本名为《把一切献给党》的自传体小说。雷锋读后感言:“吴运铎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像他那样,长大后努力工作,把一切献给党。”

雷锋崇拜的书中主人公,就是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他在枪炮的火药味中,锻造出钢铁一般的信仰。

1941年,吴运铎在提取旧炮弹的雷管时遭遇爆炸,左手4个手指被炸断,左眼也被炸瞎。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竟是:“我要回去,前方正等着要炮弹呢!”

谁不知道制造火药、炮弹有危险?谁不知道兵工厂是敌人的重点攻击目标?但无数和吴运铎一样的军工人更清楚,前方的战友缺乏武器弹药,每生产出一发弹药,胜利就多一分希望。

“永远跟党走,把一切献给党”的坚定信念,支撑着老一辈军工人在艰苦的敌后战场献出自己的一切——

陕甘宁边区工人赵占魁,每天在高温熔炉前化铁12小时以上,被毛泽东同志称作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黄崖洞兵工厂车工甄荣典,创造了日车炮弹外圆480个的最高纪录,被誉为“炮弹大王”;晋察冀边区的军工战士韩顺通,为保证参与百团大战的前线部队有充足的弹药供给,他和战友们抱着“多生产一枚手榴弹,就等于多消灭几个敌人”的信念,创造了手榴弹月产量连续数个月高达20万枚的奇迹……

参观延安兵工厂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这样写道:“他们意识到他们是在为自己和中国做工,而且他们说他们是革命者!”

身处敌后战场的军工人边生产边战斗,他们既是工人,也是战士。为了胜利,他们不怕苦,更不怕死!

在哈尔滨市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台残缺的老式机床,这是东北抗日联军七星砬子兵工厂曾使用过的机床。1939年初,日军为彻底摧毁该兵工厂,调集3000多名日伪军发动猛烈进攻,守卫兵工厂的80多名官兵和工人除3人突围下山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1941年11月,日军向黄崖洞兵工厂发起进攻。在黄崖洞保卫战中,兵工厂成立工人自卫队、侦察队和地雷队等,工人与战士们经过8天8夜的激战,歼敌1000余人,以伤亡166人的代价,取得这场气壮山河的保卫战胜利。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武器是剑柄,精神是利刃。近百年来,人民军工之所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根本上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成果,源于一代代军工人秉承“把一切献给党”的坚定信仰。

1938年,12岁的黄旭华在日军的轰炸中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求学之路。彼时偌大的中国,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黄旭华就此立下了“科学救国”的志向:“国家太弱就会任人欺凌、宰割,我要读航空、读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从海上抵御外国的侵略。”

后来,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作为总设计师参与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进入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巨大变化,让黄旭华格外欣慰——陆军进入“合成时代”,海军进入“三航母时代”,空军进入“20时代”,火箭军“东风家族”不断添丁……

今天,我们可以昂首告慰无数先辈:中国军工,值得期待!当今盛世,如您所愿!(李岩、王越)

编辑:韩启扬

发布于 2025-08-19 01:13
收藏
1
上一篇:新疆航空口岸上半年国际货运量激增7倍,货机穿梭助力“空中丝路”繁荣 下一篇:14年光影见证,一位摄影师与两百位老兵的故影映山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