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洛阳揭秘,皇家石窟究竟何其壮观?龙门石窟不容错过

千年古都洛阳揭秘,皇家石窟究竟何其壮观?龙门石窟不容错过"/

千年洛阳确实隐藏着无数宝藏,而"龙门石窟"绝对是其中最璀璨夺目的明珠之一。它不是单一的一个“皇家石窟”,而是由北魏至北宋跨越近千年,在伊河两岸崖壁上开凿的宏伟石窟群,其中包含了大量皇家主持或参与开凿的洞窟,是名副其实的“皇家石窟”代表。
"皇家石窟(以龙门石窟为例)是什么样子?"
想象一下,当你站在伊河畔,抬头仰望,会看到:
1.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龙门石窟东西两山对峙,伊河从中穿流而过,犹如天然的门阙,故称“龙门”。石窟开凿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蔚为壮观。东西两山现存大小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规模之大,气势之雄伟,令人震撼。
2. "皇家气派,不惜工本:" 皇家石窟自然体现了帝王的威严和当时的国力。 "洞窟选址与规模:" 许多最重要的、规模最大的洞窟,如著名的"奉先寺",都位于西山,位置显要,且工程浩大。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的绝对核心

相关内容:

回溯千年,古都洛阳辉煌又灿烂。

“洛阳人”、“洛阳城”……在中古世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说起这座城市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惊羡的赞叹声。

但不论时光如何流淌,历史如何变迁,千年之前的繁华之都和千年之后的普通城市,依旧在人们心中有着“古老与古典”的经典印象。

因此,当要开始一段古都之旅时,洛阳一定罗列其中。

四月下旬走进洛阳,去了不少地方,有洛阳博物馆、应天门、明堂、天堂,白马寺、洛邑古城,也去了王城公园赏牡丹。但最是深刻的还是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有人说,龙门石窟是今天洛阳保留下的“唯一”古迹(我不赞同),它作为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是古都洛阳之旅千万不能错过的地方。

前往龙门石窟,历史所呈现的画卷就变得丰富多彩,也更为复杂了。

大禹开凿了龙门山,鱼跃龙门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2300多年前的一场伊阙之战,白起一战成名,2300多年前后,伊阙依然雄伟;撑起了河洛文化的一翼厚重的伊水仍是缓缓流淌……

在龙门,除了享誉世界的石窟文明,它还有太多太多值得人们一探究竟或去摸索的古老文明。

但作为最是醒目,能够一眼千年的还是身前这长达1400多年的石窟艺术。 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郊。

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风景秀丽,是宋代苏过所描绘“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的天阙奇观。

龙门石窟最早从北魏开凿,唐代达到鼎盛,终于清末,前后历经了10多个王朝,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但与石窟有所不同的是,洛阳的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比较罕见的皇家石窟。

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

但这些皇家石窟都不及现代人对卢舍那大佛的期待与憧憬,这尊规模最大的造像也是最是令人津津乐道的一尊,相传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而成。

不论是艺术水平还是整体设计都是超一流的,尤其是卢舍那大佛的神秘微笑,更是被外国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它作为龙门石窟“西山石窟”游览路线的“压轴出场“,卢舍那大佛留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直到现在仍是记忆犹新(若不是篇幅有限,我可能会像写论文那般,但这也意味着此次之旅不是一篇游记就能“结束”的)。

卢舍那大佛暂且放一边,还是让历史先回流到北魏时期吧。

四月下旬,烟雨朦胧的伊水之上,长河已不平静,回溯千年,时光来到了1400多年前北魏孝文帝年间,龙门山上传来了凿刻的声音。

北魏时期的石窟代表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

宾阳南洞、宾阳北洞、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以及卢舍那大佛等为唐代的石窟代表。

虽说,唐代促进了佛教的繁荣,但我个人还是比较欣赏秀骨清像。

仪态万千的北魏造像,尤其是那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以及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在我看来实在风雅,有魏晋风度的内涵。

宾阳中洞作为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之一,也是龙门石窟非常经典的一个洞窟,被誉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最具代表性的汉化典型洞窟。

石窟内共有11尊造像,正壁主像一组5尊,包括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各一组3尊,包括一立佛和二胁侍菩萨,这三组造像分别表示佛教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

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

除了清瘦,还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具有深意的微笑,给人一种深邃之感,于宁静之中透出百般慈爱,眼神之中流露出无尽温和与清秀。

虽然冒雨参观,虽然周围游客众多,虽然被挤得无法站稳,但那微笑,犹如一股清泉,流淌我心间。

当然,唐代时期的石窟中的艺术造像以庄重典雅、雍容华贵之风格也获取了无数粉丝(其中也包括我,尽管我对北魏更偏爱一点点),卢舍那大佛就是代表。

大卢舍那像龛开凿于唐高宗时期,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出资两万贯脂粉钱资助这一浩大工程。

佛龛内的卢舍那大佛雍容大度、气宇非凡,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

想象一下这是武则天的微笑,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看着芸芸众生与牡丹花开,露出祥和的笑意。

四月下旬的洛阳城,虽说牡丹花开已盛期,但卢舍那大佛前的牡丹花开得正灿烂,于春雨中,显得更为大气、高雅。

据记载,大卢舍那像龛竣工之日,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参加卢舍那的开光仪式,并在伊水东岸礼佛击鼓奏乐,至今尚留擂鼓台。

面朝大佛,逗留许久,尽管春雨不停且越来越大,但随着暮色苍茫,华灯初上,突然之间又开启了一场“夜游龙门”。

发布于 2025-08-18 23:43
收藏
1
上一篇: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创新举措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新篇章 下一篇:龙门石窟遭吐槽无亮点,实为世界瑰宝,夜幕降临惊艳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