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秋老虎”将持续发威,又热又闷!市卫健委提醒大家注意防晒补水,谨防中暑。赶紧收好这份全面实用的防暑指南吧↓

中暑非小事,识别症状是关键
先兆中暑: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
轻症中暑:体温升高(通常>38℃)、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淋漓(严重时则可能无汗)、皮肤灼热或湿冷、心跳加速、恶心呕吐。
重症中暑(热射病):核心体温飙升(通常>40℃)、意识模糊、惊厥、昏迷、皮肤干热无汗(热射病典型表现)、血压下降、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极高,非常危险。
在此强调,热射病是医疗急症,发现疑似症状如高热、意识障碍、无汗,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及时送医治疗。
突发中暑,“黄金四步”挽救生命
第一步:迅速转移。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树荫下、空调房),平躺休息。

第二步:快速降温。物理降温优先,可用凉水(非冰水)喷洒、擦拭全身,特别是颈部、腋窝、大腿根部;或用湿冷毛巾、冰袋(包裹薄布)放置于这些部位。同时注意环境降温,如开风扇、空调散热。
第三步:补充水分(清醒时)。如患者清醒且能饮水,给予含盐分的清凉饮料(淡盐水、运动饮料)。但切勿给昏迷者强行喂水,以防窒息。
第四步:紧急呼救。出现重症中暑症状,包括高热、意识不清、抽搐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期间,持续进行物理降温。
科学预防,抵御高温侵袭
1.避免高温时段外出。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是夏季中暑“高危时段”,老人、儿童、体弱者应尽量避免外出,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需调整作业时间,避开正午高温,实行轮换休息。
2.“全副武装”做好防护。穿戴透气防晒装备,如宽檐帽、太阳镜、轻薄透气的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防晒霜。工地工人必须佩戴安全帽,使用防护冰巾或降温背心等。

3.科学补水,少量多次。不要等口渴才喝水。高温天气要定时补充水分(白开水、淡茶水、绿豆汤),大量出汗时需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运动饮料、淡盐水)。限制酒精、咖啡、浓茶、高糖饮料等,以免加重脱水。
4.营造清凉环境。合理使用空调、风扇(空调温度建议26℃~28℃,避免直吹),拉上窗帘减少阳光直射,高温时段关闭门窗,早晚凉爽时通风。

5.特殊人群重点防护。老年人对温度感知减弱,家人需主动提醒补水、观察状态,避免高温时段外出锻炼,可改为清晨或傍晚凉爽时,并降低强度,注意所服药物(如利尿剂、部分降压药)可能影响体温调节或水盐平衡。
对于户外工作者(建筑工、环卫工、快递员等),必须提供充足防暑降温饮料及药品,保证高温作业场所通风或配备降温设备,落实必要休息时间,实行轮换作业。
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相对更易中暑,需加强防护,密切关注身体状况。
6.健康饮食,保证睡眠。饮食清淡,多吃瓜果蔬菜(如西瓜、黄瓜、番茄),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增强抵抗力。
7.勿忽视车内高温。不要将儿童或宠物单独留在车内。即使开窗,阳光下的车内温度也可能在短时间内飙升到致命程度。
资料:市卫健委、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急危重病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张峰
来源: 上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