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三维路线图。
以中国为中心,历史上定义了:东洋、西洋、南洋、北洋。江苏、辽宁沿海、包括黄海、渤海称北洋,比如:北洋水师、北洋大臣。中国大陆以东的区域:日本、东南亚北部称东洋,主要指日本、东瀛日本。东南亚各国群岛和南沙群岛称南洋。
西洋一词最早出现在五代时代,不同含义不同,晚清指欧美国家。鸦片战争时英国就是从西洋(英属印度)过马六甲到中国沿海。中国人去南洋经商、官事、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下南洋浪潮中,人员来自全国省份,但福建、广东人占大多数,广东、福建约占95%以上。

郑和下西洋之前,下南洋是官员和百姓小规模活动。郑和七下西洋后,下南洋活动开始频繁起来。明末、晚清、民国时期,中原战乱,百姓无以为继,流民四起,讨生活的中国百姓出现了迁移洪流,规模巨大。英国、荷兰殖民下的南洋,劳动需求大,推出优惠政策吸引华人。免费土地种植;免费供应米、盐;安置移民。

下南洋成为与闯关东、走西口相媲美的重大历史事件。闯关东、走西口看我的往期视频。华人主要聚集区,"下南洋"的中国人,成为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暹罗王室就曾表示:"如果没有华侨,宫廷什么买卖也做不成"。暹罗:中国对泰国的古称。

华人在南洋建立的政权:吞武里→港口国→纳土纳群岛王国→戴燕王国→兰芳大统制共和国。这些政权存在的时间有长有短,都对当地经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今日中国人脚步已遍及世界,而东南亚华人是其中最大的群体。印尼2亿人,华人约1000万。马来西亚2500万人,华人约600万。华人约2000万。新加坡500万人,华人约375万。

人口的流动始终伴随着文化和技术的传播,下南洋也是如此。下南洋的人们把中国文化带到异国他乡,继续传承、融合...三维地图看世界。4.华人"下南洋"的今昔.中国网。喜欢我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