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家界地貌是什么?
张家界地貌,又称张家界峰林地貌。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石英砂岩为主的岩层,又称石英砂岩峰林地貌。该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湖南省西北部,贵州高原与湘西北低山过渡的武陵山脉腹地,因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境内最为典型,故称为“张家界地貌”。

张家界地貌是石英砂岩在风化、重力崩塌、流水侵蚀等作用下,形成的以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主要地貌形态,按照由老到新的发育次序有:夷平面、方山、石墙、穿洞、天生桥、峰丛、峰林、孤峰等。




(穿洞与天生桥,均为岩溶学术用词:指地下河与溶洞的顶板崩塌后,横跨河谷的残留顶板,其两端与地面连接,中间悬空而成桥状)



二、张家界地貌形成过程
随着地壳构造运动,砂岩地层多次抬升,又被夷平,成为平台或方山。在抬升时,由于受力不均匀,地层出现倾斜,并产生一系列不同方向的节理、裂隙。流水沿着节理裂缝下切、侵蚀,再加上重力造成岩石崩塌和风化等作用的叠加,平台、方山逐渐变成一个个独立山体,并慢慢形成不同高度的峰林。

三、张家界地貌与其他地貌的对比
(1)与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的对比
张家界地貌造景岩石为非可溶性的石英砂岩,与岩溶地貌的可溶性岩石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有着相似的形态,但成因明显不同。岩溶地貌为溶蚀成因,张家界地貌为崩塌成因
(2)与雅丹地貌的对比
张家界地貌是在夷平面的基础上,沿着构造形成的节理,在崩塌的作用下形成的。而雅丹地貌为定向风沿着干缩裂隙吹蚀形成的,为典型的风蚀地貌。
(3)与丹霞地貌的对比
丹霞地貌:层厚产状平缓、节理发育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 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 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在广东省仁化县附近的丹霞山 发育典型而得名。
张家界地貌为泥盆纪的砂岩地貌,因与丹霞地貌较为接近,被写入《地质科学大辞典【丹霞地貌】》条目中,但有区别。
相同点:均为水平层理的红色砂岩。
不同点:丹霞地貌多呈方山状和城堡状分布,顶部没有赤铁矿层,母岩时代为白垩纪—古近纪;张家界地貌多呈峰林状分布,顶部 有坚硬的赤铁矿层,母岩时代为泥盆纪。

黄林燕,朱诚,孔庆友.张家界岩性特征对峰林地貌形成的影响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5):484-489.
杨振.基于RS和GIS的张家界砂岩地貌形成过程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吕金波,陈文光,王纯君.张家界砂岩地貌成因分析.城市地质,2015,10(04):25-32.
陈长明,谢丙庚.关于建立“张家界柱峰砂岩地貌”类型的探讨.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4,(04):84-87+94.
(来源:introspection微信公众号。感谢原作者,仅用于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