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过年回家,想带点上海特产比抢春运票还难——翻遍攻略都是“南翔小笼”“大白兔”,带回去亲友说“这我去年就吃过”;要么买些包装华丽的“网红糕”,拆开一看全是面粉,吃一口就扔;要么拎着几斤重的“大件”,挤地铁挤得手发酸,到家胳膊都抬不起来;最崩溃的是,花了几百块带的特产,亲友尝了说“没味道,不如老家的好吃”,好好的心意变“鸡肋”,真想对着黄浦江喊:“上海就没有好吃又有特色的特产吗?!”

别慌!上海本地老饕偷偷告诉我,藏在南京东路、城隍庙、高桥的10种“私藏特产”,每一种都像老上海的“隐形名片”——甜的能让甜党跺脚,咸的能让咸党尖叫,糯的能让糯党打滚,关键是“好吃到想囤十斤”,带回去亲友绝对追着问“在哪买的?”

上海梨膏糖:要说上海最“有温度”的特产,非梨膏糖莫属!用杏仁、桔梗、茯苓等十几种药材熬的,甜而不腻,入口有股淡淡的药香,像奶奶熬的梨汤,喝了能润喉咙。现在还有百果、玫瑰、火腿味,每一颗都藏着老上海的巧思,带回去给爸妈,比买补药还贴心——“妈,这糖能止咳,你每天吃一颗”,一句话就让妈眼眶发红。

高桥松饼:高桥松饼可是上海“四大名点”之一,比脸还薄的酥皮,能揭二十多层,裹着绵密的豆沙馅,咬一口酥皮簌簌掉,豆沙甜得刚好,像老上海的大小姐,温柔又精致。装在红盒子里,带回去给姑姑阿姨,她们准会说“这饼比我当年结婚时吃的还好吃”,瞬间拉回她们的青春记忆。

城隍庙五香豆:城隍庙的五香豆,是上海人的“童年零食天花板”!用浙江余姚的青皮豆做的,煮得软软的,外面裹着一层盐霜,咬一口咸中带甜,像小时候放学路上买的“零嘴”。装在透明袋子里,带回去给侄子侄女,他们准会围过来抢:“叔叔,这豆比薯片还好吃!”,让孩子们尝尝“爸爸小时候的味道”,比买玩具还开心。

蝴蝶酥:蝴蝶酥是上海“中西合璧”的代表,像一只展开翅膀的蝴蝶,酥皮层层叠叠,咬一口咔嚓响,葱香里带着一丝甜,像老上海的“洋派”,精致又接地气。装在铁盒子里,带回去给喜欢吃西式糕点的表姐,她准会说“这比巴黎的蝴蝶酥还好吃”,让她尝尝“上海的国际味”。

万年青饼干:泰康的万年青饼干,是上海人的“国民饼干”!每一片都酥得掉渣,葱香浓郁得像刚炒的葱油饼,咸中带点甜,像小时候妈妈给买的“下午茶”。装在纸袋子里,带回去给爷爷,他准会捏着饼干说:“这味儿,跟我退休那年吃的一模一样”,让爷爷重温“午后晒着太阳吃饼干”的日子,比买保健品还暖心。

条头糕:沈大成的条头糕,是糯叽叽爱好者的“天堂”!糯米做的外皮,裹着满满的豆沙馅,最后撒上桂花,咬一口糯得拉丝,豆沙甜得刚好,像春天的青团,又像秋天的桂花糕。装在小盒子里,带回去给喜欢吃糯食的奶奶,她准会眯着眼睛说:“这糕比我做的还糯,桂花味儿真浓”,让奶奶尝尝“上海的甜糯”。

豆沙青团:清明前后的豆沙青团,是上海的“时令精灵”!翠绿的外皮是用艾草做的,带着淡淡的草香,里面裹着流心的豆沙,咬一口甜而不腻,像春天的风,吹得人心痒痒。装在竹编盒子里,带回去给喜欢吃时令菜的外婆,她准会摸着青团说:“这艾草香,跟老家的艾粑一模一样”,让外婆感受“上海的春天”。

苔条饼:三阳的苔条饼,是上海的“非遗宝藏”!用150年的老手艺做的,苔条磨得细细的,混在面粉里,烤得香香的,咬一口鲜咸适中,像海边的风,带着点腥甜。装在红布袋子里,带回去给喜欢吃海鲜的舅舅,他准会嚼着饼说:“这味儿比鱼干还鲜,够劲!”,让舅舅尝尝“上海的非遗味”。
枫泾丁蹄:枫泾丁蹄是上海的“肉食担当”!用黑皮猪的蹄髈做的,煮得酥软可口,冷吃也香,像妈妈做的“酱肘子”,但更精致。装在真空袋子里,带回去给喜欢吃肉的爸爸,他准会拿着蹄子说:“这肉炖得真烂,比我煮的还香”,让爸爸啃得过瘾,比买酒还开心。
奉贤黄桃:奉贤黄桃是上海的“水果明星”!果大得像拳头,皮黄得像金子,咬一口爆汁,甜得像蜂蜜,像上海的夏天,热情又甜蜜。装在礼盒里,带回去给喜欢吃水果的妹妹,她准会举着桃子说:“这桃子比进口的还甜,汁水都流到胳膊上了”,让妹妹尝尝“上海的甜”。
带的不是特产,是上海的温度——是奶奶熬的梨汤味,是爷爷的午后饼干香,是妈妈的豆沙馅,是爸爸的酱肘子,是童年的五香豆,是非遗的苔条饼,是春天的青团,是夏天的黄桃,是老上海的魂,是对亲友的用心。今年过年,就带这些“藏在上海骨子里的味道”,让亲友尝尝“真正的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