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非遗米豆腐,匠心传承打造百万级绿色产业奇迹
将村上非遗米豆腐打造成一个百万产业,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想法,它结合了传统文化保护、地方特色发展和现代商业模式。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规划和持续的努力。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步骤和策略:
"一、 深入挖掘与保护非遗价值"
1. "梳理非遗脉络:" 详细记录米豆腐的传统制作工艺、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谱系等,形成完整的非遗档案。
2. "认证与宣传:" 积极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提升其权威性和市场认可度。通过纪录片、展览、文化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米豆腐的文化价值。
3. "传承人培养:" 建立非遗传承基地或传习所,吸引和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确保核心技艺不失传。可以考虑将制作技艺纳入地方教育或研学项目中。
"二、 产品创新与品质提升"
1. "口味与形态创新:" 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基础上,研发不同口味(如甜、咸、辣、不同馅料等),开发多样化形态(如便携装、即食装、礼品装等),满足不同消费场景和人群需求。
2. "品质标准化:" 制定严格的原料筛选、生产流程、质量检测标准,确保米豆腐的品质稳定、安全可靠。可以考虑申请相关食品生产许可。
3. "包装设计:" 设计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感的包装
相关内容:
“今天要完成城里一所中学的400斤订单。”6月25日一早,达州市通川区碑庙镇石笋村米豆腐工坊,村委会副主任石正芳带着5名身着洁白工装的工人忙碌起来:选米、淘洗、浸泡、磨浆、熬制、揉团、蒸煮。
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碑庙米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石正芳现在多了一个身份:石笋村米豆腐工坊的技术负责人。“碑庙米豆腐做法讲究,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是无添加的草木灰。”石正芳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会做米豆腐,都是在老辈子的言传身教中学会了这门手艺。近年来,村里围绕米豆腐做文章,探索非遗“变现”路径。由于订单超出预期,旧的米豆腐工坊建成投用两年多就易地重建扩能。石笋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3年的40万元增至2024年的100万元。今年前3月,新工坊产值已达30万元。
2024年,石笋村利用扶持资金在村委会旁的空地上新建一座占地600平方米的现代化新工坊,不仅将米豆腐日加工能力提升至3000斤,还在多个生产环节使用了现代化、智能化、标准化技术手段。“以前搅拌米浆靠手工,一锅米浆要搅15分钟,现在用锅炉蒸汽搅拌设备,3分钟就搞定。”石正芳说,新工坊在确保原汁原味“非遗”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村里打通“线下订单保底+电商直播增量+展会直销破圈”的立体销售网络,米豆腐产品已覆盖本地30余所学校食堂,并借助四川非遗年货购物节等平台打响品牌,创下单日销售2800斤的纪录。
目前,新工坊聘请8名村民,月工资2000元左右。“现在是市场淡季,我们每天生产半天。9月份进入秋冬旺季,就要全天开工了,还要招聘更多村民。”在新工坊里,村民李国珍正麻利地包装成品,“月月领工资,日子有奔头。”
“村里成立专合社来管理,全村村民都是股东。”石正芳说,村里明确,新工坊收益的70%用于再生产,20%分红给村民,10%投入公益金,用于举办“孝善节”、米豆腐宴等活动。“有新工坊撑腰,今年村集体经济的目标是冲击120万元。”(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城霖 王代强 达州观察 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