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达老人的藏戏人生,传承与创新之路
我们来探讨一下“旦达老人的藏戏人生”。这通常指的是一位或多位将藏戏艺术传承一生,并对其充满热情与奉献的藏戏老艺人,他们的故事是藏戏文化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旦达”(Danda)这个名字本身在藏语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有时可能指某种角色、地名,或者只是一个代称。在这里,我们将其理解为一个象征性的名字,代表那些献身藏戏艺术的老一辈艺术家。
"旦达老人的藏戏人生,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1. "艺术的传承者 (Artistic Inheritor):"
"师承不易:" 旦达老人往往师从藏戏的传世家系,从小学习,经过长年累月的刻苦训练,掌握藏戏复杂的唱腔(如强音、弱音、吟诵等)、念白、舞蹈、杂技和精湛的面具绘制与制作技艺。
"口传心授:" 藏戏的许多剧本、唱词、音乐和表演程式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旦达老人是这种活态传承的关键环节,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
"坚守传统:" 在现代社会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旦达老人常常坚守着藏戏的传统表演形式和艺术精髓,抵制简化或商业化的诱惑,努力保持藏戏的原真性
相关内容:
西藏拉萨堆龙德庆区素有“藏戏之乡”的美称,经过长期的传承发展,觉木隆藏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这也造就了觉木隆藏戏极其广泛的影响,也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藏戏人才,73岁的旦达就是其中一位。
小时候,他是藏戏“朗读者”
1945年旦达出生,那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大人小孩最大的娱乐莫过于看藏戏,但藏戏不常有,所以每一次的演出大家都会很珍惜。
回忆起当时看藏戏的场景,旦达老人仍是一脸享受:“无论看多少次都会觉得意犹未尽,看得入神了就会跟着人物一起哭。”
当时,村里的老师将藏戏读给正在上学的小朋友听,当时年仅13岁酷爱藏戏的旦达,自然成为其中的一名。
“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眼中读故事书是很烦躁的,但在那时候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且大家都很愿意读。”
因为读的次数太多,13岁的旦达几乎能把里面的情景倒背如流,甚至到现在,作为纪念,老人还保存着当时经常读的那本《卓瓦桑姆》。
旦达的母亲也是一位藏戏迷,同时也是觉木隆藏戏团的演员。受母亲影响,又经常担任朗读者,年轻的旦达不仅对藏戏有了深厚的感情,更热切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藏戏演员。
成年后,他成为了一名藏戏演员
后来,藏戏团重新开始招收学员,重组民间觉木隆藏戏团。这对旦达而言是天大的喜讯,旦达特别希望有一天能加入藏戏团并系统的学习藏戏表演。
选拔那天,老师们让旦达唱了一小段藏戏曲目,因为表现出众,成功的加入了觉木隆藏戏团,开始了他50多年的藏戏生涯。
刚开始,觉木隆藏戏团只是民间团体,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地,多数是在村子里的林间排练,演出也很少,自然也没有可观的收入。
“那是一段艰难时光,不仅戏服是自己的便衣,而且在唱戏的学习传授方面也难以持续。但这一切在大家看来都是小事。”旦达以及觉木隆藏戏团成员们并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反而越挫越勇。
随后,改革开放的大好背景下,人们的文化需求多了,市场、观念也转变了。旦达他们也开始改变策略,一方面通过流动演出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扩大自身影响力,传播藏戏、推广藏戏。
年老后,他成为了藏戏的传承人
到了2000年左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觉木隆藏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而此时,虽然旦达自身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他却最在乎的是觉木隆藏戏的未来。
想到自己的“藏戏人生”,他觉得自己一定要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与团友们商量后,决定成立一支专业的藏戏团队。在演出的同时,开班教授藏戏。
后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实施和推行了保护传统文化的工作。
觉木隆藏戏也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各方的支持。“政府给我们专门订制了戏服并且鼓励我们要继续发扬传统文化,做好继承。”旦达感激地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63岁的旦达受邀前往北京进行了演出。随后,他还获得了一大批荣誉称号,他成为了觉木隆藏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这一切让旦达十分感激,也十分欣慰。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旦达进入了暮年,他感到自己身体对于藏戏表演很吃力了,但他始终还是不愿离开藏戏,于是又转到幕后,主要负责指导、传承。
“国家如此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将觉木隆藏戏发扬光大。”旦达说。
而今,觉木隆藏戏团不仅有宽敞明亮的排练室还有崭新的戏服、设备,收入也比过去更加可观。每年觉木隆藏戏团在村里演出时旦达老人都会到现场观看,他也经常对大家鼓励说:“比起刚开始成立那会儿,无论是基本功还是对藏戏的理解,大家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希望大家能继续传承下去。我们能发展的这么好,要感恩这样的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