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面向瓦剌“马市”选址之谜——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

大同,面向瓦剌“马市”选址之谜——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

面向瓦剌(通常指元朝灭亡后,蒙古高原西部几个蒙古部落联盟,主要是瓦剌/瓦剌兀良哈)的马市,选择在大同进行,主要是基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其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扼守北方要冲,地理位置险要:" 大同地处山西北部,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北接内蒙,南屏晋中。它位于连接蒙古高原与中原腹地的关键通道上。 北面是蒙古高原,特别是与瓦剌势力范围相邻的区域。大同的北境(如怀安、天镇等地)直接面向蒙古草原,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扰的重要防线。 从大同向北进入蒙古高原,最直接的路线就是穿越长城防线。大同作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堡,对北方边境具有天然的扼守作用。
2. "政治与军事重镇:" 自古以来,大同就是北方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素有“北门锁钥”之称。历代王朝都曾在此设立重兵,以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元朝时期,大同是蒙古汗国和元朝控制北方的重要据点。明朝建立后,继续将大同视为镇守北疆的核心军事区域,设立了大同镇,下辖多个卫所,驻扎重兵。 作为

相关内容:

文|郭晔旻

面向瓦剌的“马市”为何选在大同,主要还是看中了这里的地理位置。瓦剌每年入贡时,都必须经由大同“贡道”,在此接受检查,然后等候皇帝旨意,即所谓“候旨进京”,皇帝允诺后,再由大同军护送入京。与此同时,西域的哈密、吐鲁番乃至更远的中亚等地使节入贡时,由陆路进入嘉峪关后,一路东行至大同,也要在此稍作停留,以便等待皇帝批复准许进京的使臣以及人数。没有获准进京的人马皆留居大同,故有“贡使络绎,商队接踵,往来接送及弥住数月”之说。如此一来,大同城内“商贾辐辏、人员庞冗”。这个边防重镇原本就已成为一个客商云集、物品琳琅的大市场,至于开设“马市”之后,大同更如锦上添花一般,出现了“繁华富庶不下江南”的景象。

有明一代,大同“马市”是明朝政府对蒙古草原诸部开设的第一个固定“马市”。市场分为“官市”和“民市”。在“官市”里,明朝官府将瓦剌人赶来的良马,验收后选留上乘马匹作为军马,按官定马价,发给金银、绢缎、布帛、茶货等货物。比如明成祖初开“马市”时就按照马匹的不同等第规定了价格:“上上马绢八疋(即“匹”)、布十二疋,上马绢四疋、布六疋,中马绢三疋、布五疋,下马绢二疋、布四疋,驹绢一疋,布三正。”“官市”之后,瓦剌人赶来马、驼、牛、羊、驴和毛皮、马尾等畜产,可以在“民市”上与边商、边民自由议价交易,换取绸缎、绢帕、布帛、针线、食品等物品。

随着“马市”的开放,瓦剌牧民们欣喜地发现,除了掳掠之外,还有第二条获得生活必需品的道路。这条道路无须刀光剑影,不必冒命危险,只需按大明规定的时间、规定的道路赶着马匹去换取生活所需之物就可以了。其影响所及,脱脱不花后来反对也先对明朝用兵,理由就是“吾侪服用多资大明,彼何负于汝而忍如此”。这句话表面上讲的是道义,其实是对瓦剌(及鞑靼)民生依赖于汉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这一事实的自白。同明朝开战,等于自绝朝贡与“马市”,这对瓦剌自身的经济而言,有百弊而无一利。

发布于 2025-08-16 01:58
收藏
1
上一篇:一下生字攻略,如何快速找到走之旁的笔画位置 下一篇:新景观+1,金山新地标,这里即将焕新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