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者随队记者说杨瀚森是队内“第三中锋”?
排在克林根和罗威之后……这个说法,有点意思。

先看杨瀚森夏季联赛的数据:场均10.8分、5篮板、3.8助攻、2盖帽。
他能全场传球,弧顶指挥队友跑位,队友管他叫“杨教练”。
防守会盖帽,弱侧协防意识也有,就是犯规多了点——得适应NBA的吹罚尺度。
投篮命中率46.4%,罚球87.5%,手感能摸准;三分33.3%,NBA的三分线对他还是新挑战。
再看他的竞争者。
罗伯特·威廉姆斯,开拓者两年只打了26场比赛的“玻璃人”。

上赛季场均5.8分5.9篮板,防守覆盖面积大,但3月刚做了左膝手术,能不能健康打球都是未知数。
克林根是2024年7号秀,球队明确要培养的新星。
上赛季大学场均6.5分7.9篮板1.6盖帽,主打挡拆顺下、保护篮板,和亨德森、夏普这些外线球员配合默契。
杨瀚森作为新秀,短期内想抢他的先发位置,不太现实。
那开拓者战术需要啥?
主教练比卢普斯说过,要“策应型中锋”。

克林根和罗威都是传统中锋,进攻靠喂球,自主创造机会能力弱,让他们高位发牌组织?
画面都想象不出来。
这时候杨瀚森的优势就显出来了——他擅长高位策应、组织传球,这种能力正是球队需要的。
按理说,这种有特殊战术价值的球员,不该被排在两年只打26场的罗威后面当“第三”。
杨瀚森也有要练的地方:力量、体能、控制失误,这些都是NBA对抗强度下必须过的坎。
能不能挤掉罗威,当克林根身后的第一替补?

得看他自己的表现,也得看教练组怎么定。
说白了,这事儿争议点就在“第三中锋”的说法。
杨瀚森有战术价值,罗威有伤病隐患,克林根是重点培养对象。
把有特点的新秀排在新秀后面,逻辑上是不是有点拧巴?
其实球迷也能理解——新秀总要一步步证明自己。
杨瀚森现在的问题不是能力不够,是经验不足。

夏季联赛数据好看,可NBA对抗更强、节奏更快,他得先适应。
克林根被球队当宝贝,自然要多给机会;罗威要是能保持健康,防守端还是有不可替代性。
但话说回来,战术需求不会骗人。
如果杨瀚森能在训练和比赛中持续展现策应能力,让教练组看到他能在高位盘活全队,那“第三中锋”的位置说不定就得改改。
毕竟篮球是打出来的,不是排出来的。
现在的问题就变成:杨瀚森能不能抓住机会,在有限的上场时间里证明自己?
克林根和罗威谁先稳定下来?
这些问题,等新赛季开始就能见分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