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揭秘“徽京”称号的由来与背后故事

南京,揭秘“徽京”称号的由来与背后故事"/

“徽京”这个称呼并不是官方的,也不是南京的正式别称,而是一种源自网络的、带有调侃意味的戏称。它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大量安徽移民:" 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特别是南京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初期,有大量来自安徽(尤其是皖南地区,如徽州)的移民涌入南京。这些人因为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相近,逐渐形成了较大的聚居群体,在南京的常住人口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2. "人口比例和影响力:" 随着安徽移民及其后代的繁衍,以及南京城市的发展,安徽人在南京的人口比例相当高,并且在商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势力。这种显著的人口构成和影响力,使得一些人用“徽京”来指代南京,带有一种调侃和自嘲的意味,形容安徽人在南京“遍地开花”、“势力强大”。
3. "网络文化和玩笑:" 这个称呼起源于网络论坛或社交媒体,是网友们基于人口现象开的一种玩笑。它利用了“徽”字与南京古称“金陵”中的“金”字发音相近(虽然来源不同)的联想,或者仅仅是强调安徽人在南京的普遍性。
4. "并非贬义:" 需要强调的是,“徽京”这个称呼通常并没有强烈的贬义,更多的是一种轻松的戏谑。它反映了南京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的多元文化构成,以及特定群体

相关内容:

要是在网上聊起南京,十有八九会有人蹦出个词——“徽京”。不明就里的人可能会懵:南京明明是江苏的省会,咋跟安徽扯上关系了?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不是一句两句能讲清的,里面藏着几百年的老故事,还有现在实实在在的人情往来。

南京市玄武湖

老祖宗留下的“糊涂账”:南京曾管着安徽的“家务事

这事儿得从清朝说起。现在咱们说江苏、安徽是两个省,但在很久以前,它们其实是“一家人”。明朝的时候,南京是都城之一,周边一大片地方都归“南直隶”管,差不多就是现在的江苏、安徽加上上海。那时候南京就是这片区域的“大管家”,不管是江苏的事儿还是安徽的事儿,都得在这儿办。

后来清朝接手了天下,把南直隶改名叫“江南省”。这江南省可太厉害了,有钱有粮有人才,朝廷看着心里直打鼓:这么大一块地方,万一出点啥岔子不好管啊。于是在康熙年间,朝廷大手一挥,把江南省劈成了两半。取江宁(南京)和苏州的首字,成了江苏省;取安庆和徽州(现在的黄山一带)的首字,成了安徽省。

按理说,分了省就得各管各的,安徽的省会应该设在自己地界上。可奇怪的是,安徽的“省政府”(那时候叫布政使司)却没挪窝,还在南京办公。这一待就是近百年,直到乾隆年间才搬到安庆。你想想,安徽人要办个户口、交税、打官司,都得往南京跑,时间长了,南京在安徽人心里的分量能轻吗?就像现在的人办大事要去省会,那时候安徽人办大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南京。

所以说,南京当安徽的“临时省会”,比合肥当安徽正式省会的时间还长。老辈人传下来的这份感情,可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地图上的“小尴尬”:南京差点就扎进安徽怀里了

打开地图看看南京的位置,你就知道为啥它和安徽亲了。南京在江苏的西南角,就像一个楔子,深深扎进了安徽的地界。北边是安徽滁州,西边是安徽马鞍山,南边是安徽宣城,等于被安徽三个市给“包了饺子”。

这种地理位置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去安徽比去江苏自家城市还方便。就拿马鞍山来说,从南京坐高铁过去,20分钟就到,比南京市区到郊区还快。马鞍山人要是想去坐飞机,首选肯定是南京禄口机场,因为离得比去合肥机场近多了,甚至比南京市区有些人去机场还方便。

滁州就更不用说了,好多滁州人每天都往南京跑。早上坐高铁去南京上班,晚上再回来,跟在一个城市通勤似的。有回我在滁州高铁站,听见有人打电话:“妈,我今晚不回去吃饭了,南京这边加个班,晚点坐末班车回来。”你说这距离近到啥程度了?

反观江苏内部,南京和苏南的城市反而有点“疏远”。从南京到苏州,坐高铁得一个多小时,到无锡、常州也差不多。而且苏南那边有自己的中心城市上海,好多人办事、找工作更愿意往上海跑,和南京的联系自然就淡了点。

交通上的事儿更能说明问题。现在安徽的16个地级市里,除了个别偏远的,差不多都通了到南京的高铁,最快的半小时就能到。可江苏自己呢,还有地级市没直达南京的高铁。这就造成一种现象:安徽人去南京比江苏某些地方的人还方便,久而久之,南京的火车站、汽车站里,安徽口音比江苏一些地方的口音还常见。

南京市秦淮河

说话都一个味儿:南京和安徽人聊天没障碍

咱们中国人讲究“乡音难改”,语言通不通,直接影响亲近感。南京人说的是江淮官话,巧的是,安徽中南部的合肥、滁州、马鞍山、芜湖这些地方,说的也是江淮官话。俩地方的人凑到一块儿聊天,几乎不用“翻译”,连开玩笑的梗都能接住。

我有个南京朋友,去年去合肥出差,在饭馆里跟老板唠了几句,老板还以为他是滁州来的,一个劲儿说“咱们说话都差不多,听着就亲”。可他去苏州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当地人说吴语,他竖着耳朵听半天,也就听懂个“好的呀”“谢谢呀”,再复杂点就只能靠猜了。

这种语言上的亲近,可不是小事。老辈人串亲戚、年轻人找工作,都愿意往能听懂话的地方去。安徽人到了南京,听着熟悉的口音,吃着口味相近的饭菜(比如都爱吃咸鲜口,都爱用酱油),根本不觉得是在外地。而苏南人到了南京,可能就会觉得“这儿跟家里不太一样”。

就连文化习俗也很像。比如过年的时候,南京和安徽中南部都要炸圆子、腌咸货;端午都爱吃肉粽;中秋除了吃月饼,还会摆上菱角、石榴。这些细节凑到一块儿,让人觉得南京和安徽这些地方更像“一家人”。

南京市长江大桥

经济上的“互帮互助”:南京带安徽邻居一起发展

现在的南京,是长三角的大城市,经济实力不弱,能带动周边一大片地方发展。而离它最近的安徽城市,自然就先沾了光。

2005年的时候,南京搞了个“南京都市圈”,不光包括江苏的镇江、扬州这些城市,还拉上了安徽的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这可是全国少有的跨省都市圈,意思就是“大家一起干活,一起赚钱”。

马鞍山的钢铁厉害,南京的汽车制造、机械加工需要好钢材,俩地方一拍即合,形成了产业链。马鞍山的钢材白天运到南京,晚上就能变成汽车零件,第二天可能就装到了新车上。滁州呢,挨着南京江北新区,很多南京的企业嫌市区房租贵,就把工厂搬到了滁州,滁州人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工资还跟南京差不多。

我认识个滁州小伙子,在南京的一家电子厂上班,后来工厂搬到了滁州,他跟着回去了,每天骑电动车10分钟到厂,工资比在南京时还多了几百(因为不用交房租了)。他跟我说:“现在滁州街上跑的出租车,好多都是南京淘汰下来的,连公交卡都快能通用了,感觉跟南京没啥区别。”

南京的医院、学校也成了安徽人的“共享资源”。马鞍山、滁州的人要是生了大病,第一反应就是“去南京看”,因为南京的大医院多,水平高,还离得近。芜湖、宣城的家长,也愿意把孩子送到南京来上学,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毕业后留在南京工作的也不少。

反过来,安徽也给南京帮了不少忙。南京缺劳动力,安徽的年轻人就来打工;南京需要农产品,安徽的蔬菜、水果第二天就能摆上南京的菜市场;南京人周末想出去玩,安徽的黄山、九华山、宏村离得近,风景还好,成了热门打卡地。

这种经济上的互相依赖,让南京和安徽这些城市绑得越来越紧。安徽人觉得南京“好用”,南京也离不开安徽的支持,“徽京”这个称呼,慢慢就从玩笑变成了一种认可。

民间的“趣味调侃”:越叫越亲的昵称

“徽京”这个词,一开始可能带点调侃的意思。江苏北边的人可能会说:“南京哪像江苏的省会,心思都在安徽那边了。”安徽人可能会开玩笑:“南京比合肥还像咱们的省会,干脆叫‘徽京’得了。”

但这种调侃里,其实藏着一种亲近。就像邻居之间开玩笑说“你家孩子跟我亲”,嘴上是调侃,心里其实是认可这份关系。

前两年有个小插曲,深圳的一家法院在文书里把南京写成了“安徽省南京市”,这事儿在网上火了一把,大家都拿“徽京”开涮。南京人没生气,安徽人也觉得好笑,反而让更多人知道了南京和安徽的特殊关系。

现在在南京的街头巷尾,安徽元素随处可见。菜市场里,卖菜的阿姨操着滁州口音喊“新鲜的青菜,便宜卖咯”;小区里,带孩子的奶奶用马鞍山话跟邻居聊天;写字楼里,芜湖来的年轻人和南京同事一起加班,讨论着项目方案。

而安徽的那些城市里,南京元素也不少。马鞍山的商场里,到处是南京的品牌;滁州的广告牌上,写着“南京半小时生活圈”;芜湖的高铁站,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南京的旅游宣传片。

南京城建

说到底,就是缘分太深

其实啊,“徽京”这个称呼,无关行政区划,只关乎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几百年前的历史渊源,让南京和安徽结下了不解之缘;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份缘分延续至今;相似的语言文化,让两地人越走越近;经济上的互相扶持,让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

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南京和安徽的这些城市联系更紧密了。高铁越修越多,地铁可能以后都要连起来;医保、社保慢慢能通用,看病、养老不用再跑断腿;连公园年卡都快能互通了,拿着一张卡,南京的中山陵、马鞍山的采石矶、滁州的琅琊山都能去。

所以说,南京被叫做“徽京”,不是因为它“偏心”,而是因为它和安徽的缘分实在太深。这种缘分,是老祖宗留下的,是地理环境造就的,更是一代代人用脚底板走出来的。不管叫什么,这份跨越省界的亲近,都是件好事,不是吗?

发布于 2025-08-15 09:28
收藏
1
上一篇:您敢相信?武汉地理上更南,郑州却比西安更北的惊人真相! 下一篇:南京周边游攻略,四五百元轻松出发,这些方向带你愉快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