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文到人文,探寻汉字肇始,揭秘华夏文明之根本

从天文到人文,探寻汉字肇始,揭秘华夏文明之根本"/

這是一篇以「從天文到人文——漢字之肇始,華夏文明之根本」為題的短文,探討漢字起源及其在華夏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
"從天文到人文——漢字之肇始,華夏文明之根本"
漢字,作為華夏文明最古老、最獨特的載體,其流變的長河如江河奔騰,映照著民族心智的演進與文明的繁榮。追溯其源頭,「從天文到人文」,恰如其分地勾勒出漢字肇始的階梯,以及它如何成為華夏文明不可或缺的根本。
"源於天文:觀象授時的智慧之光"
漢字的起源,深植於上古先民對天地自然的觀察與敬畏。在文字尚未成熟的蒙昧時代,先民們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於是,太陽、月亮、星辰的運行,日食、月食的奇觀,四季的更迭,風雨的來臨,皆成為他們記錄和理解的對象。這份對天文的敏感與洞察,直接催生了漢字的最初形態——象形文字。
想象一下,那塊光滑的陶片上,一個圓圈加一個短撇,是「日」;一

相关内容:

古之圣人以天文定天道,以天道定天伦,以天伦定人伦,以人伦定人文。从天文到人文,文明始也。

一、华夏文明史就是汉字的历史

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造的。《史记》说,仓颉造字成功后,天雨粟,鬼夜哭,为什么?因为中国文字的诞生,天地和鬼神都认输了,服气了。人类的文明已经征服了一切可以征服的力量。

那么,仓颉造字之前有没有文字呢?

仓颉造字之前,主要用图画和结绳来记事,这就是中国文字的起缘。为什么要造字,答案是要记录天象,也就是天文的需要。

没有天文,就没有史官; 没有史官,就没有文字; 没有文字,就没有文明。先秦时期典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都是古人的天文台的天文记录。

文字并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这么简单,它的起源和演化,都是极其复杂的事。这要从文字的起源说起。要说起文字的起源,还要从结绳记事开始说起。


二、 结绳记事

为什么候鸟迁徙的时候,它们不看历书,也不看钟表,就能那么精确的感知到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呢?它们又是怎么能做到,在那样的准确时间开始迁徙呢?植物不看历书也不看钟表,它们是怎么精确感知到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呢?它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在那样准确的时间节点,开始发芽开花的呢?

再比如,鸡不看钟表,不看历书,他们是怎么做到天黑就睡觉,天亮就能自动醒来打鸣的呢?以及,动物们的发情期,为什么也控制的那么精准?

如果我们放眼望去,整个大自然到处都是这样,一切都是如此准确,象钟表般的准确。动植物它们都能够完美地感知到气候的变化,并准确的做出相应的行为。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最开始的人类,和其他的万物一样,都是和天地之气相通的,万物一体,人本能的就能感受到气候的变化。就像身上疼,会马上感觉到一样。

后来,人和天地万物分开,不能再感受到气候的变化。丧失了这种能力之后,不得已,人类才只好制定出来了历法。历法是什么呢?历法就是周期放大的钟表。在这个钟表中,天地阴阳周流变化。

宇宙是个大钟表。除了人之外的其他生命,他们根本连看都不用看这个钟表,就能准确的感知到时间和气候的变化。人以前也具备这种能力,在失去这种能力之后,他们无法靠本能来直接感知,只能依靠工具来间接感知。这个工具,就是结绳记事。

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结绳记事,就是记录生活中的日常琐事。比如我今天早上起床了,起床后刷牙了,然后吃了早饭,吃完饭去上班了。上了一天的班,下班后去图书馆看书了。或者我昨天去打猎了,捕获了五只野猪和八只羊。

结绳记事,根本不是记这些无聊琐碎的流水账。结绳记事,记录的是天文历法的变化。

结绳,而是我们远古的先人,他们用绳子和木棍为为材料,制作出来了最原初的宇宙全模拟全信息钟表。

这个最初的钟表,是后来所有历法和计时工具的总源头。虽然结绳记事作为一种计时记事的工具,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但是,结绳记事到现在,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只是大家日用而不知。

古人用绳子做了个全信息钟表,把整个宇宙都百分百模拟了出来,这太神奇了!

三、史官造字

钟表制造好了之后,因为它极其精密和复杂,需要专业的官员才能使用和操作。这个专业负责操作钟表的人,就是史官。

老子之后的史官,根本不能称之为史官。比如孔子作春秋,司马迁作史记,他们并不是专业的史官,只能算是业余客串。司马迁之后的史学,更加每况愈下。现在的人,则把历史弄成了故事会。

安装钟表,需要专业的天文台。这个天文台建在高处,古人称之为“坟”,也称之为“墟”。而且,安装的地方也要百分百模拟天上。天上的钟表的轴心是安装在紫微宫的北极星,天下的钟表,也要安装在地球的中心。

这个中心,不是在北极点和南极点,而是中原,只有中原所处的这个纬度,才能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北斗星,才能辨别四季,才能从事农业生产。

中原对应的就是天上的紫微宫。天上的上帝居住在紫微宫,天下的天子就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之地。天下对应天上,文明只能起源于这个地方。

地方选好了,中国的天子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天文台,用来安装钟表,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昆仑墟”。伏羲定都后,神农,也是把王都定在中原。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里的“昆仑墟”

三皇之后是五帝。五帝时期,模拟宇宙全信息的钟表制作和使用的典籍,被称之为《五典》。

上帝居住在紫微宫,挥斥八极,把天球按照不同的方位,分出来了八个区域。以八个极值点为基础,夏商周时期,研究出来了新的钟表,就是八卦历。夏的八卦历,叫《连山》;商的八卦历叫《归藏》;周的八卦历钟表叫《周易》。

我们现在说到八卦,就想到算命。这是对历法的误解,也是对算命的误解。历法算的是天命,而不是人命。史官算一下,天什么时候,对应什么样的气,这个气对人是吉还是凶,古人算命算是精确计算天文,得出精确的结果。

天上的紫微宫和八极,加起来就构成了天上的九宫。同理,天下要对应的要分出九州。天上有九宫,天下有九州。

夏商周的八卦历,在九州的九个地方行政中心,各设置一个天文中心,用来指导天下的农业生产。这就是九丘。

无论是天上的天文现象,还是天下的万物变化,如果都一一对应起来,建立起来一套形象信息库。这样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描述,来告诉大家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的某个时候是几点钟。

在仓颉之前,也存在图画,但是这种图画是给百姓看的,结绳记事才是最高的道术。

结绳记事是对宇宙全信息全模拟的钟表,以整体模拟整体。而文墨记事则是以信息的碎片,组织成一个整体,再间接的模拟整个宇宙,这样就无法做到全模拟和全信息。

最开始的文字,是尽量的百分百的模拟天象和物象,这时期的字,看起来就是画。因为越早的时期,文字对自然的还原度越高,我们考古中看到的画,其实就是那时期的文字。

后来因为文墨记事信息过大,文字的简化是必由之路,没有那么多的专业史官画那么多的画给大家播报天气。于是,文字就被逐步的简化,从远古的图画文字,简化成甲骨文金文。

简化的过程,伴随着抽象的过程,到了大篆和小篆时期,文字的书写,已经出现了很强烈的一致性规范特征。

再到后来的隶书,楷书,文字越来越呈现出规范化的符号书写。

从结绳记事到文墨记事的演变,通过人的描述,来百分百模拟宇宙,是非常难的事,很容易过犹不及。最优的方案,还是应该使用钟表表来解决,这样才能做到对宇宙全信息的百分百模拟。

古人说仓颉是重瞳,重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人真的能长四只眼睛吗?显然不是这样。这就是文墨记事的弊端,非常容易造成信息丢失和信息失真。大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都是天文历法事件,我们现在无法理解是什么意思。

因为天文的衰落,到了西汉初年,很多人都已经不识字的原义了。只知道这个字读什么,但是不理解这个字的本真含义是什么。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许慎才写了《说文解字》这本书。


四、从天文到人文,汉字的本义,文明的根本

“文者,天文也;字者,记事也。”脱离了天文来解字,人就被抛入了纯粹的符号游戏中,被从真实的自然中抽离出来,抛入了纯粹的文字世界中,抛入了纯粹的人文世界中。所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一半的字都解得不对或者不完整。

从结绳记事到文墨记事,从钟表到文字,是信息的一个裂解过程。

以中国为圆心,我们发现,离中国最近的,他们的文字,和汉字的相似性越高,离中国越远的,他们的文字信息丢失的越严重,形没了,义没了,只剩下了音。

文字的形,源于天象和物象。文字的义,源自于万物的周流状态,音来自于音律。

文明起源于文字。文字又起源于天文。丢了天文,只谈人文的话,文明的边界就是人文。如果人文也丢了,只剩下了表音文字,连人文都没有了,那么文明的边界,就是语言本身了。

现代文明,从天文退到人文,从人文退到语言,再从语言退到纯粹的符号与逻辑,越来越和天文、人文无关。

这是病,得治。怎么治?

天人相合,让信息能够无限逼近真实自然,才是可持续的美好的文明。汉字如何解,天人相和的就是正解的。

如果有一天,汉字消亡了,人类和人类的文明一定会消亡。反之,虽然不可能回到绳结而用之,回到汉字的本义天文和人文,人类和人类的文明将会极大的进步。

(注:文章转自号“岩舟235”)


【作者简介】

岩舟先生,华夏文化的拥趸,因敬仰船山先生“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精神,故命“岩舟”。岩者山也,舟者船也。

发布于 2025-08-15 10:44
收藏
1
上一篇:原创知识摇篮系列,将门三音探秘——“将军·裨将·典将·健将/将伯” 下一篇:成都周末畅游指南,十大打卡胜地,约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