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这座城市,从来就不喜欢安静地做个省会。谁见过省会城市被隔壁省的人当成了自家门户?南京偏就这样,每天醒来,街头巷尾都是徽州口音,安徽人在这里挤满了一百多万,似乎这儿才像他们的第二故乡!网民戏称这里是“徽京”,还有人半开玩笑说南京其实是“安徽省会”。安徽合肥呢?没啥表情。南京和合肥,一东一西、真正的城区相隔也不过一拐弯。这两位最近的省会,按地图上直线距离,比有些城市区间还短,虽说一句俏皮话“南京北站其实就是安徽东站”,怎么看都有点意思。

这些年,城市关系的梳理,让人眼花缭乱。南京自己都快被搞糊涂了。蘇州压头顶,苏锡常三个巨无霸抱团去追上海,都觉得南京太孤独。不带南京玩,南京也不乐意。往南,再往北,南京带不动苏北那些小老弟——徐州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远了,经济带不动,算了吧。这时候南京看向了西边,安徽的芜湖、马鞍山、滁州,真巧,彼此间才几十公里。滁马两地,有像南京后花园的姿态,隔着长江对望,仿佛只要跨步就能进对方客厅。
这一切都不是空穴来风。真要在网络搜一搜,滁州市几乎人人嘴上挂着“去南京逛街”,马鞍山的路牌宣传“全面融入南京”,渣土车都打着“建设南京我出力”的旗号,他们真的觉得南京才是自家大城市。合肥怎么看?很冷静。这种二选一的表达有时候未免过头。置业买房、考学看病,全盘往南京倒。芜湖也有这种现象,不过,芜湖终归不一样。作为安徽第二大城市,有自己要争的东西,和南京亲也带着分寸。毕竟当过省会,省域副中心,不说全是自家人,至少不轻易做南京的小弟。

前些年的马鞍山都市圈规划里,对南京的提及次数比合肥还多。意思明显了——要么对标南京、要么直接跟着玩,合肥说啥都像别家亲戚远了一点。与此同时,宁马一体化推进上马,文件里提“杭嘉湖”,振聋发聩。绝无半点犹豫,就是要和南京站一起。为啥会出现这种南北错位?距离确实比什么都管用,地缘近,文化同,哪怕过去隔着一条长江,还是拦不住跑南京的步子。
交通网的升级,更增加了吸附力。宁滁高速、宁洛高速、国道一路打通,还要修地铁、铁路。南京第一条跨省地铁S4伸到了滁州,口径统一,说明为了融合,南京段明年建成,两边很快公交化来往,像上海青浦和嘉定间跑公交那样随意。马鞍山地铁S2也快了,明年开通,双城地铁汇流,跨省通勤说走就走。滁马距离南京越来越近,算一算,上班不用起早贪黑,晚饭还能回家吃。

这样的城市关系挺奇特。经济因素是直接的,芜马滁三地看南京是生活首选,但投资居住还要看政策倾斜。安徽省内副中心,说到底自治区域利益当头,不可能完全一边倒。芜湖要追赶合肥,有点微妙,时不时又用自家高铁、长江隧道拉近同南京的联系。2015年宁安客专一通,两座城市半小时到,朝发夕至,不用说,将来这条通道人流物流还得继续增加。不是所有芜湖人认北京,认南京的多。合肥在他们心里,变化不大,甚至没南京让人有亲切感。
合肥也不是一无是处。最近十年强省会战略打得突飞猛进,科创、高校、制造业一块冲,GDP说涨就涨,带头辐射全省。可再怎么提,都不能否认一个现实——合肥历史底蕴薄,“大县城”这个标签直到今天偶尔还会被人拿出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排第三,后来勉强超过芜湖安庆,到真崛起还是这20年。网上有说法,合肥要赶南京,还得靠时间。商业氛围差点意思,生活气息也慢热。

但事实又往往不止一面。芜湖得了无为市以后,主动跨江,和江北纽带日益紧密,那种江南、江北互认的局,很快就扭转了旧有状态。合巢马高铁、城际铁路一修通,人员交流增多,大型企业在工业项目落地时,更看重的是综合服务能力,有些外企广西文莱都带着投来了。再往前,滁州和南京的融合力度,也让安徽内部开始坐不住。变了,很多东西变得比想象中复杂。谁带动谁,谁跟着谁,还不都是市场说了算。
如果再看南京自己的处境,其实并不快活。长三角龙头是上海,南京和杭州一线间也只算“二哥”。苏锡常三个大体量城市抱团开拓,南京说实话,有时候干着急。反过头来看安徽,才能有点成就感吧。可转一圈又羡慕那些头部城市为产业链搭台唱戏,自己却没有超级总部经济的底气。南京人偶有自嘲,“我们是被安徽包围着的江苏”,想想还真挺滑稽的。

你如果跟安徽青年聊聊,他们确实能把南京的生活琐碎讲到细节。考大学要去南京医科大,买高铁票看病去鼓楼医院,中考、高考政策研究倒背如流。合肥也好南京也罢,有些地方你总要看清自己的角色。芜湖和南京,互相调侃说长得像夫妻相——其实多少有点认亲又不敢真亲的味道。要不要和合肥走近点?问得多了,也会犹豫。有芜湖人在南京上班,每周末回芜湖住,觉得两地都像家。不奇怪。
不过话又说回来,合肥用数年从省城大县城熬成创新之都,不服不行。数据显示,2023年合肥GDP超1.2万亿元,产业链集成电路、新能材料、汽车生物一起飞,招商引资力度居全国前列。马鞍山2023年GDP超3000亿元,滁州两千多亿,算起来加一起还不敌合肥。现实没理想那么美体,但地区发展的融合和分化,从来都是动态的,用不了几年就能看到新格局。

今后,南京合肥产业携手项目频繁,芜湖、马鞍山、滁州都在往一体化方向靠。强省会崛起加一体化扩容,安徽、江苏、长三角多条赛道竞速,各自分身有术。若真想看明白现象背后的脉络,数据、政策、地缘利益全混在一起,哪些人认南京哪些更亲合肥,不断波动,没准哪天全都反过来了。到那时,所谓的“徽京”还能不能玩笑下去?
但谁又在意这些虚的?生活一地鸡毛,工作机会、房价压力、子女教育,每个细节处最后都落到了选择的无奈。芜湖、马鞍山、滁州这几个城市,合肥和南京之间轮流摇摆,资源分配、融入策略、亲疏远近,哪有一成不变的。也许以后还会有更多预想不到的变化。
人们嘴里的“徽京”,其实也就是生活中多了一点谈资。未来三地互动,南京、合肥、长三角协作,什么叫做“双省会”也就见怪不怪了,谁又会在意个称号,反正活得舒服才最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