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直观的变化是留住游客吃顿饭。说起呼和浩特的大青山野生动物园,有两个基本特点,首先是野生动物,再就是地处城郊野外。可是,受体制机制所限,过去的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不能从事市场化运营。说句大白话,就是不能做赚钱的营生。

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这就限制了这个野生动物园的发展,服务能力就跟不上。留不住人,就是最大的弊端。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地处城郊野外,中午就餐不方便,很多时候游客乘兴而来却不得不为了赶饭点匆匆返程。现在不一样了,我市的“三年国企改革行动”在这里立竿见影。一个“熊猫主题餐厅”就萌得留住了游客。以此为样板,一系列的改革延长了服务时间,延伸了服务空间,提升了服务品质。能赚钱了反而吸引了更多游客,这就是市场化的魅力。
变化开始于2024年。呼和浩特市国资委组织全市国有企业开展资产大起底,指导市属国有企业在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制定资产提质增效工作方案,通过月调度、与企业共同研究解决堵点等方式,推动市属企业完成54项低效资产提质增效。在市国资委的巨大助力下,像大青山野生动物园这样的市属国有企业通过改革不断优化布局结构、健全国资监管体制、完善现代公司治理,解决了盈利能力不强、资产负债率过高等问题,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增强了核心功能。由原来的上级主管部门管理改为国资委统一管理,通俗地讲就是找对了“婆婆”。国资委这个“婆婆”在盘活存量资产的基础上,一手抓监管,一手放开经营自主权,大青山野生动物园的改革就“野”到了正路上。

这条“正路”就是聚焦核心主业,在核心竞争力、核心功能上做文章。大青山野生动物园的核心竞争力、核心功能是什么?简单地讲就是一个“野”字。正如前面提到的,大青山野生动物园“野”在野生动物,“野”在城郊野外。按照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划归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管理运营。市文旅投集团全面承担园区运营管理各项职责,相关工作衔接有序、平稳推进。短短半年时间,大青山野生动物园正式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大青山野生动物园的改革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道路,让专业的企业做专业的事情,从而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大青山野生动物园突破传统观览方式,转变经营设计理念。这是市场化运营机制的构建。自文旅投集团接管以来,进一步理顺了工作机制、重塑了经营格局,围绕市场规律搞改革,紧盯市场需求促提升。专业化更体现在服务的细节上。比如完善园区服务板块,全面优化客端体验。针对园区原有基础设施老化、配套服务缺失、游客体验感差等问题,大青山野生动物园以提升园区首位度为出发点,着力在服务补短板、品质出特色上下功夫,提升了园区整体形象。

还有一种变化体现在专业性上。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引入专业设计团队,以复原自然景观的设计理念,尽可能模拟物种源发地生态空间,将自然基底的“野性”融入笼舍场地、植物铺装、游览线路,打造原生的“野环境”,形成了极致的自然体验。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全方位提升游客体验感。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建成了熊猫主题餐厅,配合熊猫元素全龄儿童主题乐园,补齐了园区缺少正餐服务的短板。这些举措丰富了园区业态,增加了营收项目,打造了一个集教育、娱乐、餐饮服务于一体的特色综合性体验区。去年国庆7天假,大青山野生动物园迎来游客2.2万人次就是最好的答案。如果我们要问一句:是什么让游客流连忘返?一个比较宏观的答案是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野生动物园运营有限公司高质量推动园区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了“野”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了核心功能。
专业化还体现在策划引流主题活动、持续输出热点看点上。自市文旅投集团正式接管以来,大青山野生动物园通过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主动创新,吸引游客“走进来”。结合法定节假日、双休日等民众出游高峰时段,策划并成功举办主题引流活动共计8场次,包括“野人奇遇记”、大熊猫生日派对、夜游猛兽区投喂、国庆假期欢乐百兽剧场等。去年下半年总入园人数达43.81万人,同比增长31.4%;实现营收1417.24万元,同比增长79.61%。如果不走市场化道路,不依靠专业化运营,一切都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