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箕子与《洪范》
箕子名胥余,朝歌(河南鹤壁)人,因而《洪范》代表着远古中原文化。箕子是商代帝辛的叔父,据说箕子不满帝辛,被帝辛降为奴役,从此装疯卖傻,隐居淇奧。箕子披发佯狂,隐而鼓琴自悲,把自己的坎坷人生之愤懑,阴阳五行之思考,天人感应之领悟,社会历史之归纳,都赋给了琴弦,《箕子操》又称《箕子吟》,为箕子自作,成为中华第一名曲。周灭商后姬发向箕子请教治国之道,于是便有了《洪范》。
箕子后来东渡朝鲜,创立了箕子王朝,朝鲜平壤有箕子陵。其实箕子是被周朝封于朝鲜,他带着殷商的文化去了那里。朝鲜的文化也是我们华夏文化的遗留,当时箕子把华夏文化的阴阳、八卦、五行、天干、地支流传到了朝鲜,所以韩国的国旗用的就是八卦中的四卦图案,也就是乾、坤、坎、离,代表天、地、日、月。淇河岸边的箕子、微子、比干被双标的孔子称为“三仁”。
《尚书·洪范》这一篇远古文字,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认为是周初周武王姬发访问箕子时的谈话记录,古今学者对此无疑议。传世的《洪范》是生长于淇河岸边的箕子所作,“洪”的意思就是大,“范”的意思就是法,箕子集前人的智慧于一体,行文于《洪范》之中,开创了周代天地人伦的常道和秩序,形成了周朝实行的行政法则,将远古文化继往开来,成为中华科学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洪范》中的“彝伦攸叙”是天地人伦的常道、秩序,也可以说是规律、法则和秩序。《洪范》行文质朴,没有旁征博引,只是说了来源于鲧与大禹的治理洪水。河图、洛书和伏羲的八卦图可能起源很早,伊尹九主和巫咸所说天有六极五常,都关系到九洛之事,把这些传说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洪范》九畴的渊源和发展过程,也可以推知夏、商、周三代相承相袭的承接关系。
远古黄河流域,科学尚处于萌芽状态,神学主宰着黄河流域先民的意识形态,科学只是神学的附庸和奴仆。但是,远古的神学体系离不开处于萌芽状态的科学这个附庸作为支撑,《洪范》九畴就是在这样的科学朦胧时期问世的。后人皆是在前人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箕子也不例外,尤其是五行理论,是在河图、洛书、八卦图基础上的拓展创新,堪称伟大!

2、《洪范》中的九畴
《洪范》里共有九筹,第一畴的五行是对自然界物质所作的五种分类,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商末黄河流域先民认为五种物质产生五种作用和五味,当时还没有产生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意识,相生相克的五行排列次序应为木、火、土、金、水,“彝伦攸叙”虽是在讲次序,但却没有相生相克的次序排列。五行是天地人伦大道的总纲,是总规律,统摄天象和气象,其他八畴是对五行的具体实践应用,五行与五事、五卜、五征都有关系。五行的水、火、木、金、土分别对应着五卜的雨、霁、蒙、驿、克,五征的雨、旸、燠、寒、风,五事的貌、言、视、听、思。在天为五行,在人为五事,人有求于天为五卜,天昭示于人为五征。五行的理论统辖着自然万象的变化,统治着天地人间芸芸众生的具体行为。
第二畴与第一畴关系密切。譬如水行统辖着雨,人们若向天卜雨,貌之仪表举止如果恭顺和严肃,人间就会得到及时好雨;貌之仪表举止如果适当,态度狂乱,上天就会阴雨连绵,灾祸便会接踵而至。其他四行与人们说话的言、看东西的视、闻声音的听、想事情的思有关。所以作为尘世间的芸芸众生,嘴不能乱说,眼不能乱看,耳不能乱听,心不能乱想,否则就会带来凶征灾祸。
第三畴的八政之中,食、货两政为社会实践活动,属于奴隶到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其余六政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视为精神世界的远古意识形态。司空主管工,司徒主管土,司寇主管刑,也就是负责对内的镇压,所管理的皆是国家内政;宾主管外交,师主管外政,奴隶和封建时代主要是负责对外用兵。所有八政都与大自然的气象密切相关,除了活动中需要远古气象,还特别注意气象异常,因为那是上帝给予人间的警示和忠告。
第四畴的五纪由于前三畴的原因,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五纪就是岁、月、日、星辰、历数,不能乱用。岁指的是木星,星辰指的是天空的繁星,观察岁星、日、月和其他星宿,是为了预知四时节令的变化,推算远古历法中的历数,以利农耕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属于黄河流域先民掌握气候四时变化的问题。第四畴之中特别突出了岁星,木星成为五纪之首,是因为那时历法用岁星纪年,十二辰、十二次是最关键的天空区划方法,且最重要的星辰总要由君王来占据。君王应该知道什么,卿土、帅尹、庶民应该知道什么,都是有规定的,看来古人把观察天空日月星辰也划分了等级,这也是奴隶和封建社会人类等级森严的突出表现和特色。
第五畴的皇极是《洪范》九畴的目的所在。文中大段的理论叙述,无非是在强调“皇建其有极”“全其有极,归其有极”“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民之父母官”估计自此而来,开了历史先河,新的时代,官是民之公仆,已经降低了辈分,再不可这样称呼了,也希望某些官老爷抛弃奴隶和封建时代的糟粕思想意识,做好人民的公仆。那个愚昧的时代,君王们似乎还没有把自己比作太阳,而只是将自己比作天上的星辰,后世在这方面的确有甚于远古。
第六畴的三德是君王们的统治手段,三德说的是正直、刚克、柔克,不管怎么说,君王们握有生杀予夺之权是无可争辩的,就连他们死了也要活人为他们殉葬。第七畴的稽疑说的是五卜二占,也就是雨、霁、蒙、驿、克、贞、悔。第八畴的庶征是五征和一叙,也就是雨、旸、燠、寒、风、时,其中的雨、旸、燠、寒、风被后世称为“五气”。第九畴讲的是五福和六极,五福就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六极就是凶短折、疾、忧、贫、恶、弱。
总之,《洪范》九畴包含的是一套严格而完整的神权统治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规定了天、地、人、神的等级关系和行为准则,而且大自然万千气象贯穿于这些相互关系之中。思想核心是五行的具体应用,譬如五纪、五卜、五征都是气象问题,五事属于观察和处理气象问题的观点和态度,气象成了那个愚昧时代上帝手中得意的工具,实际上是奴隶主和封建君王愚弄、压迫和统治芸芸众生的神学工具。

3、《洪范》中的五行
黄河流域的先民认为,天文气象是上天给予人间的警示和忠告,最能表达上天的旨意,且与农耕文明时期的农业生产、社会活动、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天地间的事物多与大自然的万千气象密切相关,五行又是天地间所有物质的分类,所以五行理论被后世应用到了很多领域,而且观天候气成了五行理论最原始、最基本的应用领域。
(1) 五行理论被用于天文
利用五行理论命名星辰,把被命名的星辰称为五神,其中岁星称为木神,荧惑星称为火神,镇星称为土神,太白星称为金神,辰星称为水神。利用五行理论进行天空区划,被区划的天空称为五兽,其中苍龙区属木,位于东方;朱雀区属火,位于南方;黄龙区属土,位于天顶的中央;白虎区属金,位于西方;玄武区属水,位于北方。
商末周初黄河流域的先民对星空的认识,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大多数星辰已经有了命名,由《诗经》可知,那个时代已经有了牛郎星、织女星等星辰的命名,天空区划也已十分明确,《诗经》中有关星辰的名字很多。可见当时天文知识已很普及,不比今天因严重污染看不到星空,污染地域新的一代人对星空一片迷茫。先民们可以按照需要自由解释,统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解释,最终达到为神学服务的目的,同时也推动了科学的前身――天文学与气象学的发展。可见神学的产生与发展也需要科学观测作为基础,原始科学奠定了神学殿堂的基础,神学的殿堂也飞出了科学。
(2)五行理论用于气象
利用五行命名星辰,进行天空区划,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观天候气,通过天象预知和掌握人间季节和气候的变化,用五行直接描述大自然的万千气象。
把五行用于对天气的描述就是五征。其中:燠属木,表征的是暖和天气;旸属火,表征的是有阳光的天气,碧空骄阳;风属土,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下风方,有风时常会出现雨土和霾的天气现象;寒属金,一般而言,大自然中的金属物质总是比其他物质的温度低,潮湿时金属物质表面最易凝结水露;雨属水,天空降落雨雪,落地便成为水。
用五行直接描述多姿气候,通常称为四时,但在《洪范》中,为了对应五行,除了春、夏、秋、冬,还多出来一个(这个字是:四+方,上下结构)季,成为一年五时。其中:春属木,该季草木萌发;夏属火,该季天气暑热;(四+方)属土,这是为了配五行而造出来的一个时或者季;秋属金,该季万物果实成熟,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遍地金黄;冬属水,冬寒生水,水生彻骨寒冰。
(四+方)这一时或者季是为了配伍中央之土行而人为设置的。黄河流域最晚到了夏商之时,先民便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四立来表征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每季九十多天。箕子将每季最后的五分之一单独拿出来,放入(四+方)之中,(四+方)时或季共有十八天,这十八天不属于春、夏、秋、冬四季。玛雅文明中也有类似的历法,可能是商末帝辛的军队一部分飘洋过海去了南美洲,带去了华夏中原文化。《洪范》九畴一年划分为五季,(四+方)分为四个阶段,不像其他四时或四季集中在一个时段。《黄帝内经》也是随着《洪范》分为五季,增加了一个长夏,具有实用价值,但作为气候季节划分不可取,这种划分很不科学,被后世所抛弃。

(3)五行理论用于天气预测
天气预测用的是五卜和五征,天意占卜用的是五事和五征。上天发出的警示和忠告,在黄河流域的先民看来就是象,也就是气象和天象,《洪范》给具体化为五征,就是雨、旸、燠、寒、风。为了第七畴中的“稽疑”,占卜未来吉凶祸福,先民们便通过卜筮进行五卜,就是雨、霁、蒙、驿、克,属于远古天气预测,预测或者占卜的天气有晴雨、晦明、风等。五卜中的霁就是天气转晴;蒙是天气轻阴,属于晦暗天气;驿指的是气的络绎不绝,也就是风;克指的是能不能成其功。“稽疑”中除了五卜之外,还有贞、悔两个占卜,《周易》中贞为六十四卦的内卦,悔为六十四卦的外卦,卦的下三爻为贞,上三爻为悔。
“稽疑”中的卜筮过程据说十分烦琐,可惜甲骨文因被葬入地下退出人们的记忆,使得远古卜筮文化变得支离破碎。“稽疑”实际上是奴隶和封建时代统治者披着科学的外衣,利用巫术进行自欺欺人的一套愚昧做法。但同时也是人类处于愚昧时代,科学还未成熟时期所必然经历的过程。农耕文明时期迫切需要预知未来天气气候变化,所以只能受时代所限,用当时算是最先进的占卜术,去对未来天气气候变化行进神学猜想,之后又回过头来回验占卜准确与否,并将其结果记录在甲骨之上。
黄河流域先民观察上天的旨意被称为事天之道,在《洪范》第二畴“五事”一节里,只是讲了个大纲提要,但把其中的相互关系说的已很明白。天之象、人视天、天与人事,这些与大自然中的万千气象关系十分密切。
(4)五行理论用于诸多领域
五行理论由远古的天文、气象逐渐推广开来,应用于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但大体上可以归纳成几个方面:
一是依据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从事农业生产、安排日常生活。
二是古代依据季节时令安排祭祀,《诗经》中关于祭祀的诗歌最多,祭祀是古人最重要的活动。商周时期,一年四季皆有隆重的祭祀,君王在宗庙里举行的祭祀,其名称随季节的变化各有不同,春祭叫做春祠,夏祭叫做夏禴,秋祭叫做秋尝,冬祭祀叫做冬烝。
三是在不同的季节时令,朝廷依据执事任命官员。
四是统治者依据五行理论制定礼制,用所谓合乎天意的说教,规范芸芸众生的道德与行为,禁锢黎民百姓的思想意识,达到愚民治民,把芸芸众生压在大山之下,成为驯服的羔羊,永不“犯上作乱”,求得江山永固,家族世袭的帝位万代传承。
五是中国古代医学应用五行理论描述人体生理变化,便于望、闻、问、切,治病救人,传承弘扬桔井杏林之术。这也是天人合一,开人与自然和谐之先河。
六是依据天文、气象所表征的天象、旨意行事,祈求人生平安幸福,消灾免祸。
七是统治者一厢情愿地让天文、气象为神学服务,以利于奴隶制、封建制永葆青春,使他们永远主宰着芸芸众生,不管是否路有冻死骨,只要他们能朱门酒肉臭,只要他们能当皇帝就行。
历史的车轮总在滚滚向前,君王也罢,达官贵人也罢,凡夫俗子也罢,芸芸众生也罢,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上的一厢情愿也好,还是天人合一也好,只有人类顺应自然,人类才可以生存和繁衍,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永续发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