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六开始,我市11个县(市、区)开始陆续进入了“党代会时间”。据悉,这次大会是我市各县(市、区)老百姓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事关市民未来5年生活的重量级会议。会议既要回顾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还要审议确定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想知道这11个县(市、区)未来五年会发展成什么样吗?赶快来先睹为快吧。
鹿城区
打造全面小康社会示范城区
鹿城要以“大拆大整”为主线,加快城市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努力建设温州大都市区核心区、城市经济集聚区、美丽水乡精品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基层治理样板区,打造全面小康社会示范城区。
滨江商务区效果图
老城区
要以人口疏解为主,通过城市有机更新、拓展南郊城市功能、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城市病”问题。
东片区块
要立足滨江商务区、南汇市行政中心区域和七都空间潜力,完善各类城市服务功能,导入现代都市产业,打造城市标志性区域和精品区块。
西片区块
双屿重点通过空间和产业重构,打造温州城市西部发展的新亮点;丰门、仰义、藤桥、山福重点依托产业基础、生态优势,加速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打造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
全域谋划资地平衡,集中配置要素、资源和项目推进仰义以东主城区全域拆迁,做强做优主城区。实施统征统拆,将城中村、旧小区、旧厂区、旧市场纳入大区块统一拆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实现群众利益、土地规模效应和城市价值的最大化。改变就地安置模式,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大力探索房票制和期房回购制,鼓励推行市场化、货币化和异地安置,确保区块货币化安置率达到70%以上。注重拆迁时序,以意愿率为标准,稳步推进旧小区改造。逐个制订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在2017年完成16个行政村改造基础上,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计划外城中村和旧小区改造,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旧厂区和旧市场搬迁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主城区城乡、工业高度混合形态。
加快市区亮点区块建设
确保滨江商务区2017年完成政策处理,2020年建成温州沿江发展标志性区域;城市中央绿轴2018年基本建成重大基础配套设施,成为文化、生态、行政相融合的标志性区域。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今后五年鹿城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2400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390亿元,外贸出口总额超过45亿美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和9%以上。
龙湾区
打造温州科技创新中心
浙南科技城南核心区鸟瞰图
基本建成科技型新城
率先建成以南、北两大核心区为龙头的创新平台,五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50亿元以上。打造科研机构和总部企业的集聚区,五年引入各类创新创业项目400个以上。
振兴实体
以状蒲片为核心,建设世界时尚产品博览园等时尚消费平台,打造温州东部时尚商圈。以万达金街、罗东大街等为重点,建成一批品质夜市消费街区,推动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业态联动发展。
统筹融合
全面完成状蒲片区、浙南科技城、城市中心区等重点范围内的改造任务。以浙南科技城为亮点,高标准建设城市配套,高起点布局新型业态,打造科技创新板块。以龙湾国际机场为核心,布局通用航空、现代物流等业态,建设现代物流园、通用航空产业园。
综合治理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深化印染、合成革、化工、制革等高耗能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把好产业准入关口。确保雾霾天气出现频率明显下降,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至90%以上。打造以大罗山为城市绿心,城市公园为城区绿片,瓯海大道、机场大道等为城市绿轴,沿海沿堤防护林为绿色屏障的城市绿地系统。
普惠共享
创成省级教育现代化区,确保每千人床位数达到6张,确保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1平方米以上。巩固“城市15分钟文化圈”,确保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以上。确保“五有”街道文化中心全覆盖、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80%以上。
瓯海区
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区
优化瓯海的空间布局
建设中的高铁新城
以组团式发展的理念,全力推进中心区、高铁新城、梧田-南白象、三垟-茶山四大板块建设;以城市卫星镇的理念建设四个街道,仙岩街道突出时尚智造功能,丽岙街道突出侨乡贸易功能,郭溪街道突出先进制造功能,瞿溪街道突出皮艺商贸功能;以全域景区化的理念建设泽雅旅游名镇,突出休闲旅游功能,积极实施“旅游+”战略,大力发展“多日旅游”经济。
加强环境整治
纵深推进“大拆大整”,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完成60个行政村、2万户以上的改造任务,加快建设景新社区、中心西社区、梧田北社区等七大社区;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建成桃源水库、温瑞平原西片排涝工程(瓯海段)、戍浦江(瓯海段)综合治理工程等水利项目。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推进十大领域40项改革任务,深化“五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城区。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建立排污权、水权等交易制度,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深化金融综合改革,全力化解资金链、担保链风险,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确保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增进民生福祉
建设瓯海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快完善西部交通网,建成瓯海大道西延、广化南路、天长岭隧道复线等道路,推进六虹桥路西延、南环线、环山路、330国道丽岙至仙岩段、218省道瓯海段等道路建设,形成外快内畅、成环联网的交通体系。
洞头区
实施三区战略 建设海上花园
洞头要注重发挥“五海”优势,深入实施“三区”战略,加快建设海上花园,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到202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亿元,年均增幅8.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0亿元,力争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500亿元。
百岛洞头
实施生态立区战略
把生态立区作为贯穿各个领域发展的主线,守牢生态红线,保持不再围垦的定力,深入开展岛礁保护、生态修复、景观提升行动,深化生态廊道建设、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实施环境治理组合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海碧、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
实施旅游兴区战略
把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来发展,推进全域景区化、旅游主业化,打造蓝色康养示范区、海岛旅游度假区,大力推动旅游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发挥旅游辐射效应、富民效应、聚合效应,以大旅游发展带动城市发展、人气集聚、服务升级。
实施海洋强区战略
紧紧抓住海洋海岛开发的战略机遇,做足海的文章,加大陆海统筹、内外开放力度,强化要素保障、体制创新,引进大企业,建设大项目,开发大小门,构筑以临港工业、绿色石化、港航物流、现代渔业为主的海洋产业体系,做强海洋经济,弘扬海洋文化,进一步提升洞头的战略地位,为建设海上温州提供重大支撑。
乐清市
加快建设“四个城市”
坚持投资、创新二轮驱动,推进经济、城市、社会三大转型,加快建设工业强市、旅游名市、港口大市、现代都市等“四个城市”。提升产业能级和城市能级,加快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工业强市
把工业作为“强市之基”,大力推进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迈进,加快建设实体发达、结构优化、创新强劲、效益显著的省级工业强市。
加快建设旅游名市
美丽的乐清湾
推进雁荡山、中雁荡山、乐清湾、美丽乡村联动发展,构建大雁荡、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到2021年实现旅游接待人数2300万人、旅游收入270亿元。
加快建设港口大市
紧抓省港口一体化战略机遇,加快成为温州港战略转移的核心主港区,打造浙南闽东北地区水公铁联运的综合性港区。
加快建设现代都市
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城乡规划科学、设施配套完善、城市形象鲜明、文化底蕴彰显、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都市。
瑞安市
加快融合发展 打造至美瑞安
打造智慧智造之城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抓好塘下汽车文化创意园、眼镜光学创意提升平台、万松城市综合体、吾悦广场等项目建设。
推动平台集聚发展。提升浙南产业集聚区塘下、阁巷两大分区。加快建设丁山二期区块,依托华峰产业园、瑞明产业园等五大产业园,打造瑞安产业转型先行区。布局实施丁山三期区块,加快瓯飞一期南片围垦工程建设。
打造互联互动之城
滨海新城城市中心区效果图
加快打造安阳、滨海新区联动的城市核心区,全力推进塘下、江南新区建设,积极培育中部城镇经济区、西部生态经济区和东部海洋岛屿经济区。
加快推进新江南水厂一期、天然气利用工程一期、塘下污水处理厂、塘下垃圾焚烧厂等工程。
陶山镇要打造成城郊型现代化城镇,湖岭镇要打造成慢生活特色生态镇,马屿镇要打造成生态型宜居休闲小城市,高楼镇要打造成健康养生旅游镇。
打造宜居宜游之城
强化飞云江综合治理,实施温瑞塘河、瑞平塘河等水系的疏浚整治工程。
加强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推进环万松山休闲产业景观带、集云山生态公园、滨江景观带建设。重点培育寨寮溪山地度假、桐溪生态湖泊休闲、圣井山宗教养生等旅游产业集群。
打造创新创优之城
积极推进省级外贸转型升级、浙江(瑞安)侨贸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示范区等试点。实施“玉海聚才计划”和“瑞才回归”工程,建成浙南人力资源服务创业园等引才平台。
打造民富民享之城
持续增加居民收入,精准培育农村电商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民宿、休闲旅游等美丽经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瑞安电商文创园等文化产业园建设,实施文化会展中心等重大文化项目,打造一批“玉海缥缃”城市文化客厅。
永嘉县
加快形成“一带两城五组团”
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乡统筹水平,加快形成“一带两城五组团”城乡空间布局。
加快打造瓯江北岸城市带
清水埠城中村改造效果图
以瓯北—三江为核心,带动桥头、桥下、金溪、乌牛整体协调发展,加快建成三江立体城、永嘉世贸中心等18个总投资410多亿元的标杆项目;尽快实施温乡城、瓯北双塔公园等15个总投资1000亿元的项目建设;以清水埠城中村整村式、连片式改造为突破口,带动49省道(S333)改建涉及桥头桥下整村拆建等21个城中村改造项目。
加快打造两大功能城区
上塘继续布局一批文教卫体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引进实施一批五星级酒店、商业步行街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加快培育公共服务业和高端生活性服务业两大主导产业,完善市政设施、优化人居环境;黄田以建设温州北高铁新城核心区为引领,努力建成全市旅游集散中心、温州北部综合交通枢纽和浙东南最大的物流中心。
加快打造山区五大组团
岩头—枫林,做深旅游和文化结合文章,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打造文旅服务型组团;
沙头—大若岩,加快沙头休闲旅游小镇、大若岩养生休闲小镇建设,打造休闲养生型组团;
岩坦—溪下,加快屿北古村保护开发,做大户外探险等旅游业态,打造源头生态型组团;
鹤盛—云岭,建设慢生活休闲旅游目的地,打造森林度假型组团;
碧莲—巽宅—茗岙—界坑,加快农业产业化、品牌化进程,推动传统农业向休闲观光农业转型,打造农旅融合型组团。
文成县
努力实现“三美”愿景
推进“宜游宜居生态县”总战略,以实现“美丽经济、美丽家园、美好生活”三大愿景,努力把文成打造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省最佳旅游目的地名城和温州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的山水理想家园。
美丽山城文成
全力打造“美丽经济”
加快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使文成的“美丽经济”,美在产业竞争力、美在发展驱动力、美在开放包容力。
全力打造“美丽家园”
坚持绿色导向,以全域旅游化环境再造为突破口,筑牢底色、彰显特色,使文成的“美丽家园”,美在城乡一体化、美在生态品牌亮、美在人文素养好。
全力打造“美好生活”
更加重视解民忧、增民利、保民安,在共建共享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使文成的“美好生活”,美在群众增收稳、美在民生改善快、美在社会治理好。
平阳县
生态立县 旅游兴县
未来,平阳将以温州大都市区南部副中心的崭新面貌,成为温州建设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的重要一翼。
大力发展工业
到2021年,机械机电、塑编塑包、皮革皮件等三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均超100亿元,纺织服装、商务礼品、宠物用品等时尚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平阳宠物小镇力争五年基本建成。到2021年培育上市企业6家、挂牌企业15家。
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
南雁荡山要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建成吴山旅游风情小镇、环南雁景区绿道等项目,整合西部乡镇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特色资源,打造成为推动县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南麂列岛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大力发展高端度假旅游。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精品线,提升一批农业观光基地、现代生态农庄、农耕文化项目。加快培育“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平阳黄汤品牌。积极培育“互联网+农业”、订单农业等新业态。
推进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按照“一主一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布局,加快推进昆鳌一体化发展,加快水头县域副中心建设。萧江要全力打造时尚包装特色城镇,万全要加快打造现代时尚产业新城,腾蛟要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小镇,麻步要实现振兴发展,海西要为城市东拓打好基础,山门、顺溪、南雁、凤卧、怀溪、南麂、闹村、青街等乡镇要做好“旅游+”文章。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以实施“月亮工程”为引领,重点培育历史文化保护型、山水资源开发型、江南水乡产业型、海岛渔家旅游型等特色精品村。加快推进57省道“美丽公路”建设,积极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
泰顺县
生态立县 旅游兴县
打造全国生态高地
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家园,培育生态文化,创新生态制度,全方位提升县域空气、水、土壤环境质量,使泰顺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把泰顺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打造浙南闽北重要旅游目的地
坚持把旅游作为最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富民产业来抓,全面实施“旅游百亿工程”,加大旅游及养生养老重大项目、重点景区创A、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旅游主业化、全域景区化”,推动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迈进,全力打造浙南闽北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打造交通“通高建铁”时代
大力实施“现代交通百亿工程”,建成溧宁高速公路文泰段项目,加快推进温武铁路、通用航空机场等重大项目,着力构建横向以高速公路、新58省道为支撑,纵向以235国道、青文泰省道为支撑的“两纵两横”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打造山区最美县城
加快罗阳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小城市建设,建设文祥湖水库、文祥庄园、泰顺石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深化产城融合、产城联动。增强县城集聚和辐射能力,全力打造山水特色与文化元素相融合的现代化品质城区和生态型美丽山城样板。
打造教育现代化县
紧紧围绕创建教育现代化县目标,着力推进学前教育升等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结构优化、特殊教育延伸全纳、终身教育开放互动,真正打造让全县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县。
苍南县
加快建设浙江美丽南大门
立足打造温州大都市区第一副中心、浙闽省界交通枢纽、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基地、浙江山海生态旅游目的地、浙江接闽连台先行区“五个定位”,加快建设浙江美丽南大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打造温州大都市区第一副中心
以灵溪、龙港融合一体发展为抓手,加快建设“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打造浙闽省界交通枢纽
深入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和枢纽建设,建立“一空两铁”“两高两纵”“两港两区”交通运输体系。
打造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基地
抓住浙江三澳核电项目推进实施的机遇,安全、有序发展核电能源,加快绿能小镇及大数据产业中心等核关联产业建设,推进火电能源清洁化,支持太阳能光伏和风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
打造浙江山海生态旅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苍南山海、文化、生态资源的组合优势,做强滨海休闲旅游,做美山区生态旅游,做优城市商贸旅游,做大工业文化旅游,做精乡村特色旅游。
打造浙江接闽连台先行区
台商小镇科技企业孵化园区
扎实推进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和台商小镇建设,广泛开展多领域对台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海西经济区”建设,全面对接海西、融入海西,提升苍南在省际开放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