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相通,赓续千年——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友谊新篇章

民心相通,赓续千年——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友谊新篇章"/

“民心相通”是深化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友谊、促进区域和平与繁荣的重要基石。这句话深刻体现了中国与东盟(ASEAN)国家关系中,超越政治和经贸层面的深层连接和共同愿景。
具体来说,“民心相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以此赓续和深化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友谊:
1. "人文交流的深化:" "教育合作:" 增加双方互派留学生规模,鼓励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加强高校间的科研合作与师生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认同。 "文化交流:" 举办或支持各类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展、音乐节、旅游推广活动,分享各自的历史文化、艺术成就和现代发展,加深文化层面的共鸣。 "媒体合作:" 鼓励媒体机构加强合作,开展联合采访、节目交换、媒体人员培训等,促进客观、全面的相互报道,消除误解,塑造积极形象。
2. "旅游合作的拓展:" 逐步放宽签证限制,恢复和发展人员往来,特别是旅游往来,让民众有更多亲身接触和体验的机会,直观感受彼此的发展变化和风土人情。 共同开发旅游线路,推广“一程多站”旅游产品,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
3. "民间团体的互动:" 支持和鼓励智库、学者、企业家、青年、妇女

相关内容:

人民网记者 简承渊

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多年来,在多元文化交织的东南亚,华人社群秉持文化包容和开放的态度,积极适应并融入当地社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前副议长、现任马来西亚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翁诗杰说,在马来西亚,一代代华人既坚持传统,又不断创新,推动中华文化与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融合发展,促进中马民心相通。

翁诗杰以马来西亚的舞狮舞龙举例,其传承已久,现已普及到非华裔群体。而脱胎于中国鼓艺的马来西亚本土创作——“二十四节令鼓”,30多年来则早已融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成为了当地华人的文化代表作。

中国“大冶刺绣”传承人刘小红(右)参加泰国国际旅游展,向观众介绍中国非遗刺绣针法。人民网记者 简承渊摄

翁诗杰说,在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裔、印度裔友好相处,中华文化与其他两大族群文化相互融合借鉴,衍生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从早期中国移民与当地人通婚形成峇峇娘惹文化,到受华人春节“送红包”习俗的影响,马来裔和印度裔分别在传统节日开斋节、屠妖节兴起“送绿包”“送紫包”,再到近些年中国品牌餐饮在非华裔消费群体中大受欢迎,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得到更广泛的了解和认可。

“在泰国,这种文化交流尤为紧密,中餐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之一,粤菜的细腻、川菜的辛香、潮汕牛肉火锅的鲜嫩——这是味蕾的享受,更承载着文化的温度。”旅泰青年学者、曼谷大学博士谢鋆说,在泰国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饺子馆”“烤鸭店”“麻辣香锅”,许多泰国人已经习惯在春节品尝年糕,在中秋节购买广式月饼。“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交融,使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逐渐超越族群界限,成为跨文化的共享财富。”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不仅依赖传统的社群纽带,更借助影视、旅游等现代媒介,在更广阔的维度上实现民心相通。

近年,中国影视作品在泰国市场屡创佳绩,从《延禧攻略》《琅琊榜》到《庆余年》,再到近期在泰上映的《哪吒2》《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精彩的作品让泰国观众沉浸于波澜壮阔的中华历史长河,也让他们对古典服饰、传统礼仪、汉字之美产生浓厚兴趣。武侠文化更是受到泰国年轻群体的热烈追捧,许多泰拳选手在擂台之外,也开始学习中国武术,探索两种格斗技艺的异同。

中国武当功夫走进东南亚,以精湛的武艺和飘逸的身姿诠释中国武术的精髓。人民网记者 简承渊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依托地缘、族缘双重优势,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多个维度保持相近性。

2025蛇年春节,泰国市民展示他们领到的华人手写春联。人民网记者 简承渊摄

“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告诉我们西化并非现代化的唯一途径,而是需要与本国历史文化相结合,根植于本土文化之中,具有文化自信,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这也是‘全球南方’最迫切需要的。”翁诗杰说。

泰国玛希隆大学文化研究专家素帕猜·普拉萨特教授指出,“民心相通的关键在于文化的交流互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文化千丝万缕的交融是打通相互之间壁垒的最重要路径。”

发布于 2025-08-14 10:27
收藏
1
上一篇:汉字曾通行东南亚,揭秘为何今日东南亚热衷华语与汉字 下一篇:为什么越南人不认同东南亚身份?网友热议,他们自持独特,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