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申根签证最扎心的不是交钱,而是花了小一千块折腾一圈,结果只给个单次入境。
官方标价90欧看着便宜,但签证中心服务费、快递费、交通费层层加码,最后拿到的有效期短到连往返机票都覆盖不了。

最气人的是,同样的材料和流程,有人能拿到五年多次,有人却连理由都不被告知直接拒签。
表面看是“概率玄学”,实际藏着欧洲各国签证政策的利益博弈——既要保障旅游业创收,又怕过度开放引发非法滞留风险。
说欧洲克扣签证有效期“割韭菜”确实夸张,但政策模糊化才是真问题。
日本、韩国直接把申请条件贴官网,申请人按标准攒流水、刷记录就行。
欧洲各国却把规则捂得严严实实,美其名曰“个案审核”,本质是把决策权捏在签证官手里。
这种操作背后有现实考量:申根区29国经济水平、移民压力差异巨大。
德国担心劳工抢饭碗,意大利急需游客救经济,西班牙严防北非偷渡,各国签证官手握“自由裁量权”其实是在搞动态平衡。

签证有效期这事儿就像开盲盒。
朋友上个月申请法国签证,护照上有美加日五年签照样只给一个月,理由是“首次申请申根需要观察”。
隔壁同事第一次申西班牙,随便交个酒店订单反而拿了两年多次。
说白了这就是欧洲特色考核KPI——既要创收又不能背锅,签证官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中介卖的信息差值不值?
看人。
商务签或探亲签确实有窍门,比如德国看重合同履约记录,法国对文化艺术活动特别宽松,荷兰用“申根签证指数”暗搓搓给申请人打分。

但纯旅游签找中介大概率是智商税,刷出入境记录才是最硬通货。
最魔幻的是经济账。
疫情前中国人每年在欧洲消费超150亿欧元,买空老佛爷、爆刷瑞士表的群体,照样得为三个月签证反复折腾。
反观日本靠放宽签证条件把中国游客消费额五年翻了四倍。
欧洲这波操作属实矛盾:既想赚中国人的钱,又端着架子不肯给便利,最后只能靠玄学发签证。
说到底,多年多次签证是欧洲发给“优质客户”的隐藏VIP卡。
有实力就多刷出入境记录,公司能搞商务函的赶紧搞,亲属在欧洲的别怕麻烦去公证关系。
普通人攒够三次单次签再试水一年多次,比找中介烧香管用。
毕竟在欧洲人眼里,签证有效期不是权益,是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