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外婆”情浓,北方“姥姥”温馨——湖北“家家”方言中的亲情韵味

南方“外婆”情浓,北方“姥姥”温馨——湖北“家家”方言中的亲情韵味"/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地域文化和语言习惯。哪个更有“内涵”其实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外婆”和“姥姥”:" 这两个词是大多数中国家庭对母亲的母亲的称谓,分别对应南北方不同的方言习惯。 "内涵:" 它们承载的是非常直接和深厚的家庭情感——对祖母辈女性的亲切称呼,是血缘关系和亲情的体现。这种区分反映了语言的地域性差异,也体现了家庭结构的普遍性。它们的核心内涵是“祖母”和“外婆/姥姥”。
2. "“家家”:" 这个词主要在湖北(尤其是武汉等地)等地的方言中使用,指代“外婆”或“外祖母”。 "内涵:" "独特性:" 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外婆”和“姥姥”的地域性称谓,显示了汉语方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谐音可能:" 有些解读认为“家家”可能谐音“家加”,寓意着祖母辈是家庭的核心和根基,对家族的延续和发展有重要贡献,类似于“家家户户”中的“家”,代表普遍性和重要性。 "情感色彩:" 和“外婆”、“姥姥”一样,也承载着对祖母辈女性的亲昵和情感。
"哪个更有“内涵

相关内容:

○湖广渔夫·趣说方言○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

北方喊“姥姥lǎo”,南方多数地方喊“外婆”,但在湖北、江西、湖南、四川、重庆等中西部,喊为“家家”(嘎嘎),或“家婆”(ga婆、jia婆)。

“家”,一般承袭古音读“ga嘎”,但武汉话读“jia加”。

十年冇回家

天天都想家家(外祖母)

家家也每天在等到我

哪一天能回家

铫子煨的藕汤

总是留到我一大碗

……

(冇,“没有”之义。到,助词,应为“倒”。铫子,一种砂罐)

这首《汉阳门花园》武汉城市民谣歌曲,很火。

外婆,姥姥,家家……这些外祖母的口头称呼,都是什么来由?谁更有内涵呢?


图片来自网络


(一)“外婆”是方言?上海课本曾改“外婆”为“姥姥”,网上吵翻天!


“妈妈的爸爸叫什么?

妈妈的爸爸叫外公。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

妈妈的妈妈叫外婆。”

这是现代流行的“家庭称呼”儿歌中的一段。

曾经的台湾校园流行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大家也是耳熟能详。

张艺谋、巩俐拍摄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网友多数熟悉,这个电影名来自童谣。


但是,外公、外婆不是正规普通话词汇,而是一种方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注明的


三年多前,上海市小学课文《打碗碗花》,里面的“外婆”称呼全部改成了“姥姥”,一时间在网上引起掀然大波


上海教育部门教研室回应,词典中明确“外公”“外婆”是方言,修改为普通话词汇“姥爷”“姥姥”,是为了规范


这一回应平息不了质疑。

什么时候“外婆”成方言了?只听说“狼外婆的故事”,不知道有“狼姥姥”。

上海市民习惯了外婆,对姥姥感到陌生。

《外婆的澎湖湾》是不是也得改为《姥姥的澎湖湾》?

民意反弹太大,加上修改未征求《打碗碗花》原作者李天芳意见,上海教育部门最后取消修改,恢复“外婆”。

该课文内容是作者童年亲身经历,就算称呼是方言,也不宜改动。


(二)姥爷?女字旁“姥”指外祖父严谨不?

姥爷、姥姥称呼外祖父、外祖母,本是北方方言,使用人口不太多。但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啊,姥爷、姥姥被纳入到普通话词汇中,也有其道理。


但分析字音字义,这个称呼用字有瑕疵。

姥,会意字,指年老的妇女,在古代并不专指亲属。

《红楼梦》中有个“刘姥姥”,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里的“姥姥”,既有年老妇女之义,也是外祖母之义。刘姥姥进贾府带了一个小孩“板儿”,是其外孙子。


姥,古代也指丈夫的母亲(婆婆)。“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汉《孔雀东南飞》),白——告白,公姥——公公、婆婆。

姥,一些地区方言中,还有“接生婆”之义。

姥这个字,女字旁,“姥爷”指外祖父,似乎有点不伦不类。

语言专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现代汉语词典》补充有,“姥爷”可写为“老爷”,“姥姥”可写为“老老”。

但在南方一些地区,“老爹”“老爷”指曾祖。

把外祖父,称“姥爷”或“老爷”,好不好?


(三)外公、外婆,不太适合口语面称?

外公、外婆,以及外爷、外姥,带有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痕迹,也不符合当今社会城市化转型后的家庭关系变化。

“外”字,有“外人,见外”之义。细想一下,把“外公、外婆”作为口语面称,合适吗?作为书面用语、口语背称尚可,作为面称,的确不太合适。


以前农业社会,小孩子一般在男方家里带大,把母亲那边老人及亲戚称“外”,有一定理由。如今城市(镇)人口、城市家庭已成为多数,在城市,夫妻住的房子不一定是男方独买的,生的孩子不一定是男方老人带大的。城市家庭,实际上不分“内与外”了。姥姥家帮带小孩,所占比例可能更大些。

英语词汇祖母“grandmother”,不分内与外,这个词既指祖母,也指外祖母


外公,外婆,外甥,外孙,皇宫有外戚,中国古代把母系一支的亲属都冠以"外"字,体现的是父权宗法结构与农业社会家庭实际。当今社会提倡男女平等,这类语言存在性别歧视之嫌?


(四)“家爹”“家婆”更有内涵!


湖北童谣《摇摆手》——

摇摆手,家家屋的走,

搭轮船,下汉口,

买个粑粑接朋友。

(家家——外婆,家家屋——外婆家。)


湖北童谣《打巴掌》——

打巴掌,

接家家(外祖母),

家家怀里一个大粑粑。

人家的伢,一大块,

我的伢,一指嘎(指甲),

家家死了不哭她。


湖北俗语,形容一个东西很老,说为“老得像个嘎嘎”,嘎嘎即“家家”(外婆)。



湖北、湖南、四川、重庆等一些省份,称祖父母为爹爹、婆婆,称外祖父母为家爹、家婆。家婆也称为“家家”。

湖北多地,家爹、家婆称呼外祖父、外祖母。家婆,也称家家,家奶;家爹,也称家公,家爷,爹爹。

这个称呼其实也有内涵,“家婆”从字面理解,“妈妈的妈妈”也是一家人,不分内外。

湖北汉川、天门、孝昌等地,外祖父母背称“家家爹爹”“家家婆婆”,面称“家家”“爹爹”,或“家婆”“家爹”(家公)。

襄阳等地,面称家爷、家奶。襄阳北部靠河南,外婆称“魏婆”。

家婆、家爹中的“家”,读“ga嘎”,

如果面称“家家”,武汉、孝感等地,读本音“jia加”,但多数地方读音“嘎嘎”。


“家婆”“家爹”大有来头!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方言

有专家考证,家婆之“家”,本字是“毑”,湖北“家婆”与客家话“毑婆”同源。

而客家语是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保留中原地区许多古汉语词语的发音特征。

“毑婆”为客家话词汇,意为外祖母,现仍普遍使用。

毑,读音jiě姐,释义为母亲。在一些地方话中,阿毑指母亲,娭毑指奶奶。在陕北地区,小辈人通常把母亲的娘家叫“毑家”,把奶奶的娘家称为“老毑家”。

毑婆,客家话“毑”多读为“jia贾”音——毑jia婆。

注意,毑字不宜写为乸!

毑婆,“母亲的母亲”,即母亲一方的婆婆(祖母)。外婆改称毑婆(家婆),就没有内外之分了。

综上,湖广渔夫认为,湖北等省“家家”“家婆”称呼,有内涵,有生命力,不应视为方言土语抛弃呵。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钩沉乡愁民俗,聚焦城乡共荣

点“关注”,看湖广渔夫趣说杂谈

发布于 2025-08-13 22:58
收藏
1
上一篇:寻梦外婆桥,一段乡愁的温馨旅程 下一篇:追寻杭州记忆,化纤社区揭秘180多首老底子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