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习俗大揭秘,门户插柳驱疫鬼,踏青放风筝知多少?

清明习俗大揭秘,门户插柳驱疫鬼,踏青放风筝知多少?"/

您说得非常对!清明习俗丰富多彩,您提到的这两点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1. "门户插柳祛疫鬼 (Mén hù chā liǔ qū yì guǐ - Inserting willow branches at the door to ward off evil spirits/epidemics):" "插柳 (Chā liǔ - Inserting/Planting Willow):" 在清明节,人们会在家门口、窗户上插上柳枝。柳树生命力强,能够快速生长,古人认为它有驱邪避灾、净化环境的作用。柳枝的“柳”与“留”谐音,也寄托了希望祖先灵魂安宁、留在人间的愿望。 "祛疫鬼 (Qū yì guǐ - Ward off epidemic evil spirits):" 古代医疗不发达,瘟疫常常造成大规模死亡。清明时节正值春回大地,也是疾病容易滋生的时期,插柳被认为可以驱赶带来瘟疫的邪祟,保护家人健康。这体现了古人对健康和安宁的朴素愿望。
2. "踏青放风筝 (Tà qīng fàng fēng zhēng - Spring Outing and Flying Kites):" "踏青 (Tà qīng - Spring Outing):" 清明时节,天气转暖,万物复苏,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踏”有

相关内容: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节正处在春天,人们会偕同亲友出游踏青、放风筝。此外,它也是一个追思逝者、缅怀先辈的日子。

据民俗专家介绍,清明节其实糅合了古时春季多个节日习俗。它还有自己的节令食品,“青团”即是其中之一。

从节气到节日

清明最初只是一个节气。在古代,与其日期相近的还有两个重要节日,一个是寒食节,一个是上巳节,都在农历三月上旬。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个节日和一个节气基本互不干扰,直到唐代,清明吸收了上巳节与寒食节的习俗,才趋向融合。

据史料显示,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慎终追远的重要仪式,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往往将扫墓延至清明。

当时的朝廷考虑到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经成了习惯,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也逐渐挪到了清明。比如,扫墓要去郊外,在追念祖先之余,人们会趁着春光明媚,赏花、踏青,调节追思亲人带来的哀痛。唐代诗人王维写道:“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最终,清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重要传统节日,大体延续至今。

清明节还有这些习俗

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在古代,踏青是清明的一项重要民俗,此时大地一片生机勃勃,郊游踏青的意义之一就在于顺应时气。

资料图:排列整齐的“清明饺”制作完成。 吴建平 摄

放风筝是另一项颇受欢迎的活动。风筝又叫“纸鸢”,拿竹篾等物做骨架,再糊上纸或绢,拴上长线即可。也有人会在放风筝时剪断风筝线,任风筝飞走,寓意除病消灾。

门户插柳是清明节特有的节俗。柳树生命力旺盛,在春天往往最先吐出新芽;在《齐民要术》中还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有一种说法是,插柳的风俗意谓可祛疫鬼。

清明还有戴柳的习俗。民谚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在鬓角插上青柳,也有“留青”之意,希望能留住年轻的容颜和生命力。

文明祭扫树新风

扫墓祭祖也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习俗。如今,旧日那种烧纸钱、纸人纸马的祭祀习俗,完全可以采用一些现代文明祭扫方式代替。

近年来,“网上祭扫”成了清明节扫墓的一种新形式: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归家的人们,选择在网上点燃蜡烛寄托哀思,这也被认为是文明祭扫的一种办法。

3月25日,南京市仙灵陵园举行2020年清明集体代祭扫仪式,工作人员依次献花、敬香、鞠躬、默哀、放莲花灯,为故人祈福。图为工作人员放莲花灯。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此外,人们倡导绿色环保的祭扫新风,以鲜花寄托哀思的祭扫方式也在慢慢被接受。扫墓的形式虽然有了变化,但不变的是对逝者的思念、对先辈的缅怀。

曾有人表示,采取低碳、文明的祭扫方式,能避免很多问题,比如可以避免引发森林火灾等事故,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为保护绿水蓝天贡献一份力量。

其实,清明扫墓的核心意义在于慎终追远。文化学者张颐武也曾表示,追思先辈是为了更好纪念其历史功绩,从血缘上记住一脉传承。(记者 上官云)

发布于 2025-08-13 22:41
收藏
1
上一篇:去了一趟福建厦门,聊聊对厦门的真实感受,全是实话 下一篇:清明时节踏春行,习俗多端,放风筝插柳条,尽享好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