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就是春秋时伍子胥规划建造的吴都阖闾大城,这一点不论文献、文物还是逻辑都能相互印证。但是最近一些年来,一些人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不断质疑苏州城,各种似是而非的论调不断出现,比较流行的论调有一个:一是无锡的遗址是阖闾城,这一点我已经论证过了,那里就是一个芝麻绿豆的军事要塞。另一个是木渎遗址是阖闾大城。今天胖虎就来剖析一下,为什么木渎遗址不是都城,而且它甚至连个城市遗址都不是。
首先说选址的思维伍子胥建设阖闾大城,首先就会提到八个字:象天法地,试土尝水。但是“象天法地,试土尝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大部分“专家”都会避而不谈,为什么呢?因为这短短八个字涉及到了城市规划、气象、地理、军事、水利、农业等多学科内容。春秋时代的《管子*乘马》有专门一则《立国》,其中说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翻译过来就是:凡是营建都城,不把它建立在大山之下,而是必须在河流广布的地方。地势不能高到干旱,以便保证水用的充足;地势也不能太低以至于低洼,以便灌溉排涝的修筑。要依靠天然资源,要凭借地势之利。所以,城郭的构筑,不必拘泥于合乎方圆的规矩;道路的铺设,也不必拘泥于平直的准绳。这段话高度概括了春秋时期诸侯建立国都的选址原则。苏州地处平原,周围水网众多,属于典型的“广川之上”,地势平坦,河流多,用水足,但是又没有洪涝灾害。因此在苏州古城区建造吴国都城是合乎先秦时代的都城选址逻辑思维的。
也有人说,“广川”不是河流多的意思,“广”是大的意思,“川”是平原的意思,所谓一马平川。这么解释也对,但是放到苏州城和木渎遗址来说,没有丝毫影响。因为苏州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而木渎遗址确实窝在四面环山的山沟里。不管哪种解释都是苏州符合建城思维,而木渎遗址不符合。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天气气候的变化一向是古人看中的。古人甚至通过对天气变化规律的总结归纳出了24节气指导农耕。
苏州地区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控制之下,冬天吹西北风,夏天吹东南风。从地图上观察,苏州古城地处平原,地势开阔。无论春夏秋冬四季变化,都是风清气爽。东南风带来温暖湿润的空气,西北风带来寒冷干燥的空气。空气流通对一个城市有多重要,相信学过城市规划学的朋友都懂。适宜的温度、充沛的雨水、春夏秋冬的交替,促成了苏州“鱼米之乡”的美称,以至于繁体字的“蘇”都是由鱼和米(禾)组成的。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春秋时代都城的规模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森严,不同等级的人住多大的房子,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用什么样的器物等,都有详细规定。《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都城形状是每边长九里的方形,每边设三座城门,城中九条南北向道路九条、东西向道路,南北向道路宽九轨,(宫殿)左边是祭祀的庙堂(太庙),右边是社稷只坛,朝廷在前,市场在后,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三、城墙也许有人会说,木渎遗址还有土墙,苏州古城区有这样的土墙吗?答案是肯定的。1957年,南京博物院在平门城墙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发现有先秦城墙遗址。考古报告将平门遗址、灵岩山苗圃遗址与越城遗址上层,一并归属以几何型印纹硬陶为代表的遗址,年代约为春秋战国时期。一生谨慎的南博著名考古学家罗宗真是这次考古报告的执笔者,他当时认为:“如文献记载说两地为春秋时代的越城及平门属实的话,则下层为新石器时代,上层为春秋末期无疑。”(南京博物院:《苏州市和吴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61年第3期)。后经考古发掘证明,越城遗址上层的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南京博物院:《江苏越城遗址的发掘》《考古》1982年第5期)。由此,当年发现的平门遗址,应该是吴都阖闾城的城基。2013年,苏州有关专家向罗宗真先生再次求证时,虽已时隔50多年,但他对当年报告的结论仍保持认同。苏州出土的春秋青铜器,包括食器、兵器、农具、乐器等,充分说明了苏州当时是集政治、军事、经济与一身,有大量高身份等级的贵族居住的都城。


春秋青铜器出土记录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编钟】:1986年相门附近地窖内被发现,钮为长方形,用于悬挂。饰云雷纹、羽状花纹,精巧之极。
另据市文保所资料,2011年,在阊门北码头城墙考古发掘中,发现战国时期堆积层和许多汉代至战国时期文物;在相门至耦园段古城墙考古发掘中,发现古城墙残基,表明为战国时期堆积层,出土包括东周原始碗片等大量文物。2013年,在娄门段城墙建设项目考古发掘中,根据出土的黑陶盆、灰陶钵、灰陶双耳罐等遗物,判断城墙年代晚于战国或相当于战国;在齐门城墙建设项目考古调查中,出土原始瓷、印纹硬陶等战国遗物。
所以说,无论是文献,还是文物,以及各种旁证,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这个证据链的结果就是苏州古城就是伍子胥建造的吴国都城——阖闾大城,或者吴大城。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木渎遗址的所谓“城墙”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整体是杂乱无章、七零八落的。彼此之间既没有线性连接的迹象,距离也间隔甚远,完全没有城墙该有的样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木渎一带不是一座城池的遗址,而是一系列宫殿的遗址。《越绝书·吴地传》记载:胥门外有九曲路,阖庐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中窥百姓,去县三十里。《吴越春秋》记载:阖闾出入游卧,秋冬治于城中,春夏治于城外,治姑苏之台。旦食(鱼)且山,昼游苏台,射于鸥陂,驰于游台,兴乐石城,走犬长洲。而姑苏台具体位置虽然尚未确定,但在木渎镇一带是无疑的。因此木渎地区在春秋时并不是什么都城,而是吴王的“避暑山庄”,休闲度假的地方。阖闾造姑苏台,夫差建馆娃宫,都在木渎一带。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木渎遗址的土墙分布杂乱无章。因为建造度假村不用考虑什么天文地理,只要选在风景优美之处即可。四、自然灾害支持木渎遗址是吴都的人,大多会说木渎遗址四面环山,地势险要。而苏州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其实这种说法是一群军盲在想当然。翻开中国地图,几乎很难找到依山而建,或者借用山体充当城墙天险的。因为这些高山非但不能为城池提供保护,反而是现在城池头上的一把利刃。首先是虫害。虫害在古代是一种泛称,包含蛇虫鼠蚁豺狼虎豹等猛兽。这些动物大多生活在山林里,如果依山而建,或者直接借用山体充当城墙,那么这些野兽动物可以很轻易进入城内,伤害城中百姓。其次是地质灾害。这一点住在山区的人是有切肤之痛的。一旦下大雨之后,山区极易引发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五、军事因素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当然,历史上也曾有过认为吴国都城在苏州西部的说法,宋代民间就曾有过吴国古都在灵岩山馆娃宫旁之说。宋代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作了考证并予以澄清:“而流俗或传吴之古都在馆娃宫侧,非也。盖娃宫胥台,乃离宫别馆耳。”
而现在一些人靠几段互不相连的土墙,以及断章取义的小把戏,以“先有木渎镇,后有苏州城”这种的顺口溜当做考古依据,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实在是侮辱了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