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靖边出发,我们没有走G20往东,而是先走国道往南,再转向东,前往龙洲镇。中国的波浪谷就在龙洲,这里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毛乌素沙地南缘,一个地处干旱多风沙的沙漠与黄土塬的交界地,却有着水乡气息名称。

网上见到过中国波浪谷一些照片,好的不多,看来远不如美国的波浪谷。在美国我们从波浪谷边上经过,但我根本就没有想去,一天只允许20人进入,就是为了保护那些纹路不要被人踩坏了。而且当天只卖10张票,几百人要靠抽签决定,我从来没有这种运气,就放弃了。
沿途北望,残缺不全的秦、明两朝古长城一路蜿蜒伴行。到龙洲镇,路边开了许多农家乐,看来假期来的人很不少。问了一下路就明白了,路上都有指示牌。

按照路牌我们先到了B区。一个停车场,收费10元,不收门票。虽然不收门票,但也进行了保护,在山岗的顶部平台围了一圈铁丝网,还修了一些木栈道。大概是政府出的钱吧。登上平台,向四周望去,雪已经化得差不多了,只见一大片赤裸裸的红砂岩铺满了山岗的顶部。上面寸草不生,光秃秃的,只有天长地久的风和雨,在上面留下了侵蚀的痕迹。最奇妙的就是这些痕迹,它们的多姿多彩的风貌,成为今天人们观赏的对象。


我们转了一圈,发现B区是山顶部的裸露出来的一坡红色砂岩,在流水的不断冲刷下,构成了流水一样的形状,它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奔涌到一个豁口,你争我夺地俯冲下去,气势很大,就仿佛激流凝固在一瞬间。壮观哉!上面还有一些特别顽强的岩石,尽管它们也被打磨的圆乎乎的,可它们依然傲然地鼓起,就像一朵朵急流卷起的浪头。可惜天色阴晦,拍不出真正的效果。

从B区出来就直接去A区,据说A区就是要看“一线天”。当我们来到景区,看到一线天在深深的山谷中。其实下面是很宽的山谷,左面一道窄谷汇进来,右边就是“一线天”,不过如此,由于太狭窄,阳光难以照射进来,根本不会产生美国羚羊谷的光影效果。

反身出来,向谷口走去,那里有一片水面,有红崖耸立,号称“水上丹霞”,其实这都是无知者的附会,此处是红色砂岩,而丹霞乃红色砾岩,不是一回事,只不过都是红色罢了。

还是天气不好,本来绿水丹崖很漂亮的。其实这个山谷还是很漂亮的,被雪水滋润的岩石格外的红,碧绿的苇丛在风中摇曳,融化的雪水汇成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四周静悄悄的,时间仿佛凝固。

艰难地爬到到崖顶,在周边的悬崖上转转。视角变了,还是那些山崖山谷,却是那么的不同。在下面你旁倚着它们,它们自然而亲近,在上面你俯视着它们,你反而会产生畏惧。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距离,美就呈现出不同形态。其实生活何尝不是这样,换一个角度,变一下距离,都会给你不同的感受。

之前有人我推荐,说最棒是E号,但没有带路的游客自己根本找不到。回到镇上吃过午饭,请餐馆老板带路去E号景区,拐上一条乱七八糟的土路后,知道没有带路的我们真是找不到。

这里确实像他们说的还没有被围起来,随便走。这里也是崖顶上的一大片红石滩,面积比B区要大不少,不同的是它是临水的,比起B区挤在山谷边要开阔多了。但是整个区域起伏不大,变化少,虽然此时太阳时不时露出点笑脸,还是不够上相。在这片红石头的世界里,居然有一棵苍绿的榆树生长得有滋有味,不由得不感叹它的生命力之顽强。

下一个目标就是C景区了,至于D#景区至今我们也不知道在哪里,大概是与E排列一顺,相距不远的那块地方,我们看到有游客在那边大呼小叫。

C景区就是大面积的水上丹霞,太阳已经很低了,有裹在厚厚的雾气里,还是没有拍到满意的片子。凑合拍了几张,总不能空手而归。

穿越峡谷,风很烈,冷得刺骨,却让我们的思维变得异常清明。今天的所得,只有“凝固的激流”这一张算是抓住了特点,呈现出一种气势来。其余的都不满意。与之前看到的美国波浪谷相比,美感差远了,主要原因是侵蚀出来的线条多为直线,没有曲线表现出来的韵律和灵动,而那些圆形的坨坨有些呆板,拍出的画面没有美国波浪谷的那种轻灵飘逸。

究其原因有三:第一,这里的岩石质地比较均匀,侵蚀是整体进行的,而美国波浪谷的岩性软硬差别较大,侵蚀很不均衡。所以这里的地表平缓,纹理保持着原始的直线平行状态;而美国的起伏很大,层面上形成了和缓的沟壑,纹理随着起伏形成了柔美的曲线。再有,就是侵蚀的时间长短不同,侵蚀的程度不同,这里还比较年轻。还有就是美国波浪谷的红色岩层中间夹杂白色的石英砂,红白相间,分外醒目漂亮。

美国波浪谷

美国羚羊谷
说实话,这种自然造化的东西,两相比较,意义也不大,顶着中国波浪谷和羚羊谷的名头,毕竟好宣传。可是在中国人在石头上刻字这毛病是不是也要改改才行?

游览过程中,发现很多岩石上被游客深深刻划出到此一游等各种语句,十分扎眼。景区一位工作人员痛心的表示,这些被游客留下的刻痕,别说60年,就是600年也恢复不了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