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垦地名学,解读古代屯垦历史与地理变迁

屯垦地名学,解读古代屯垦历史与地理变迁"/

“屯垦地名学” (Túnkěn Dìmíngxué) is a specialized field within toponymics (地名学, dìmíngxué) that focuses specifically on place names (地名, dìmíng) related to "túnkěn (屯垦)".
"Túnkěn" is a Chinese term with historical roots, often referr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1. "Tún (屯):" To settle, establish a military camp, farm, or village; also refers to a settlement, farm, or military unit. 2. "Kěn (垦):" To till, cultivate land; to reclaim wasteland for agriculture.
Historically, "túnkěn" often denoted state-sponsored programs involving military or civilian settlers moving to frontier or underdeveloped regions to cultivate land, establish settlements, and often extend political or military control. This concept is most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Xinjiang (新疆):" The "Túnkěn" policy is a cornerston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Xinjiang, involving large-scale land reclamat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specially cotton and fruit), and population settlement. "Historical Frontiers:" Similar practices occurred in other frontier regions of China throughout history (e.g., the Northeast, Inner Mongolia, Tibet).
"Key Aspects and Focus of "Túnkěn Dìmí

相关内容:

原创 牛汝辰

屯垦又称屯田。屯垦在我国历史上是开发边疆、巩固国防的一项重要国策。在我国边缘地区,如东北、内蒙、西北、西南等地有许多反映农业开垦的地名。清代屯田的规模较大,可分为兵屯、民屯、犯屯、回屯和旗屯等。不仅对当时边疆社会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还促进了边疆的稳定。


所谓屯垦地名学就是通过地名来研究历史时期屯垦的地点、分布范围、性质和规律的学问。从时间上看,至少从西汉就已经在我国西域开始屯垦;从事性看,我国有军屯、汉屯、回屯、民屯、犯屯、旗屯等多种性质;从范围看,从西到东,从北到南,都有过屯垦。屯垦地名学属于农业地名学或文化地名学的分支。



一、内蒙古的农业屯垦地名


(一)放垦


放垦是旧日蒙旗领地官方勘明四界,拟定地亩荒价,然后丈放给农民承耕,每岁交纳地租的田地。这种放垦在内蒙古最初始于河套地区,盛行于清光绪年间,后来就相继沿袭下来。放垦的地亩多由大地主或地商承包,每次承包多的有三五百顷,由他们再转租给贫苦农民耕种,从中牟取加倍佃利。


所以在内蒙古出现了以下地名,分别为八大顷(察右旗)、十二顷(商都)、十八顷(商都)、三十顷(商都)、六十顷(化德)。这一组地名中出现的数词最多不超过六十,它又派生出带“地”字的地名,如四顷地、五顷地、七顷地、十顷地、二十四顷地等。


有的耕地农民承租后,因每户农家人力单薄,多由几家分成“份儿”各自耕种,故而出现了下列一组地名,分别为二分(准旗)、二份子(达旗、武川)、三分子(固阳)、四分子(准旗、乌前旗)、五分子(武川)、六分子(乌前旗)、八分子(临河)、九份子(多伦)、十分子(固阳)、十二份子(乌前旗)、十四份子(固阳)、十七份子(中后旗)、二十四份子(中后期)。这一组地名所用的数词多不过二十四之数,现行地名因用字不统一,故有“分”和“份”之别,又有“份”和“份子”的不同用法,但意思完全一样。另外,由于耕种地亩日益扩大,农户日渐增多,自然村、居民点也随之不断增加,所以又从“份子”(分子)中派生出一组地名。这一派生地名的结构是在基本地名用词之前冠以“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或者是“大”“小”等量词和名词、代名词,或蒙语词。如“东五分子”(乌前旗)、西二分(乌前旗)、南十分(乌前旗)、北方分子(固阳)、大十分子(乌前旗)、小十七份(乌前旗)、白家四分子(准旗)、巴克五分子(固阳)。在甘肃河西的金塔县有上八分、中五分、西四分、东头分等村名。


(二)租地


旧时内蒙古河套地区的租地关系,形成了尖锐的两个敌对阶级,即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农民由内地出塞逃荒,原仅谋求生存的土地,借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但地主都以承包的土地转租给农民,从中进行剥削,因此,经常引起农民的反抗。地主们为了躲避反抗,多居住在城镇,田地则委派其代理人为之经营,代理人在地主的农田里择地筑屋,围成院落,设立办事处所,称作公中。公中里有“掌柜”,即地主的代理人管理租地事务,“掌柜”手下又有二头管理放地,有“先生”专管记帐书牍。于是在汉语地名中由公中、掌柜和先生等名称中构成了组地名。如公中圪旦(杭后旗)、公中庙(临河)、公中渠(固阳)、南公中(固阳)、前柜(武川)、西柜村(卓资县)、羞柜圪梁(五厚)、二先生圪旦(乌前旗)、四先生窑子(土右旗)。


(三)与屯田有关的水利设施地名


内蒙古地区,特别是河套地区因地质硗确,雨泽稀少,多赖黄河涨水灌溉,但黄河不能直灌全套,所以必须开渠引水灌溉。水渠的出现构成了内蒙古汉语地名来源的一个渠道,也是在农区和半农区构成地名的一个重要因素。居民地和自然村的名称,大多取自水渠名称,大凡水渠流经的沿途一带之村落,多以渠名地。属于这一组的地名,大都分布在河套平原、土默平原和伊克昭盟部分地区,且都具有长久的历史。


1)属于私渠性质的多以姓氏按“家”命名,例如:安家渠(准旗)、白家渠(达旗)、冯家渠(伊金旗)、根家渠(武川)、胡家渠(准旗)、连家渠(达旗)、李家渠(达旗)、刘家渠(东胜)、吕家渠(东胜)、秦家渠(准旗)、石家渠(准旗)、苏家渠(达旗)。


2)属于召庙或地主的,例如:庙渠(东胜)、召渠子(武川)、公中渠(固阳)、旧贵渠(固阳)。


3)在方位词地名后加“子”或“口”的,例如:北渠子(商都)、东渠子(四子王旗)、后渠子(武川)、下渠子(固阳)、西渠口(杭后旗)。


4)带数量词的,例如:二道渠(商都)、二支渠(杭后旗)、二分渠(乌前旗)。


5)带有井字的,例如:井渠(准旗)、西井渠(伊金旗)、新井渠(杭锦旗)、河渠子(兴和)。


历代甘肃河西屯田,也均以水利工程著先。今天绿洲上以“坝”“闸”“渠”等命名的村、乡、镇名比比皆是,其大多为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古称。“坝”是河西人民对水渠沿用的惯称,多分布在绿洲南部的山水灌区。如武威县的“四坝乡”是因西营河灌区的旧四坝河系得名,“中畦乡”是以杂木河旧四坝中畦得名。河西名“渠”的,则多分布在绿洲中部或北部的泉水灌区。民勤县“西渠”“中渠”二乡,即是以雍正年间所开的渠系方位得名,敦煌县的“黄渠乡”也是雍正四年(1726年)由党河向黄墩子开渠引水而得名的。


(四)以“牛犋”(或“犋牛”)命名的地名


所谓牛犋,指的是套上农具的耕牛,后来成了耕地单位和农民向地主纳租的单位。一般来说,一牛犋地有一顷左右耕地牛犋的租是“交米三釜”。另外,旧社会的平民只要有牛犋就可以占有土地。因此贫苦农民大多向有牛犋的富户租用,规定每一件犋交租粮二大石(每石合250千克)。由此构成的地名如“关牛犋(凉城)、“官牛犋”(固阳、达旗)。


“牛惧”为正名,但许多旗县则习惯称作“犋牛”,如“六犋牛”(和林)、“八犋牛”(察右旗),有的地区则省略了“牛”字,直呼作“三犋”“四犋”,如“三犋窑”(凉城)、“三犋圪卜”(乌前旗)、“四犋窑子”(和林)、“五犋窑”(土右旗)等。



二、新疆的屯垦地名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我国大规模屯垦的地区。新疆屯垦始于西汉,兴于唐,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鼎盛。屯垦范围由点到面,屯垦内容由军屯发展到各种屯垦并举,垦制度日趋完善,屯垦效果日渐显著。这对巩固祖国统一,保卫西北边疆、发展新疆经济、增强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以清朝前期为例,其屯垦特点是时间长,从公元1716年开始,到公元1840年,共经历124年;范围广,清朝前期在新疆的屯垦,东起哈密的塔勒纳沁,西到南疆的喀什噶尔,南抵和田的昆仑山麓,北到额尔齐斯河以北的阿尔泰。24个屯区,遍布新疆南北;人数多,清朝是新疆屯垦史上屯垦人数最多的朝代,西汉有屯军2万人,唐代有5万人,清朝前期共有屯丁12.6万余人;种类全,不仅大办军屯、民屯和犯屯,而且增加了新的旗屯、商屯和回屯。以民屯为主,重在北疆。


屯田,不仅对当时的新疆社会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因屯田出现了许多新地名,并保留至今。这些地名是当时屯田的真实记录。


(一)屯字地名


清朝政府于乾隆年间在新疆开始屯垦,这时主要以兵屯为主。当时的“屯”是有一定数量的,通常以一百名士兵为一屯,约种二千亩。据《西域琐谈》记载,乾隆四十三年“奏准所谓屯兵改为携眷,定额三千名,以五百名差操,二千五百名屯种,分为二十五屯。可见二千五百名屯种,分为二十五屯”。就是一百名士兵为一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统一新疆之后在天山南北驻重兵防守,为解决军粮,北麓大兴兵屯。10年后,纪晓岚吟咏兵屯:“秋禾春麦陇相连,绿到晶河路几千,三十四屯如绣错,何劳转粟上青天。”并注:中营(今乌鲁木齐、昌吉一带)七屯、左营(今阜康一带)六屯,右营(今呼图壁一带)八屯,吉木萨五屯,玛纳斯四屯,库尔喀喇乌素(今乌苏)二屯,晶河(今精河)二屯,共屯兵五千七百人。”(《乌鲁木齐杂诗》)以后魏源在《圣武记》书中估计,到乾隆四十年间,新疆兵屯14000人,屯田280000亩。反映兵屯的地名如头屯、三屯等,主要分布在今天的乌鲁木齐、昌吉一带。这些屯字地名又演变或派生出其他地名,如头屯河水库、三屯河水库及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等。


犯屯也称遣屯,是清朝每年将犯人成批发遣新疆强制进行的田屯。清代犯屯主要集中在天山北麓的巴里坤、哈密、乌鲁木齐、昌吉、玛纳斯、乌苏、精河、伊犁8处。犯屯依附于兵屯,便于监管役使。经过若干年的劳动期满无过者,便可编入民屯,一般很难返回原籍。反映犯屯的地名,今天可査的是玛纳斯县的广东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林则徐流放伊犁途中经玛纳斯县塔西河时记载:“此地民居甚盛,闽中漳、泉人在此耕种者有数百家,皆遣犯子嗣,近来闽、粤发遣之人亦多分配于此。”(《王寅日记》)由此可知,广东地是以广东人为主的屯田区。


(二)户字地名


民屯也称户屯,是清政府为充实边疆,以优惠政策大规模招募内地无地无业农民迁居新疆进行的屯田,主要集中在天山北麓。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杂诗》中吟咏民屯是“户籍题名五种分,虽然同住不同群” 。注说:“乌鲁木齐之民凡五种由内地募往耕种及自塞外认垦者,谓之民户;因行贾而认垦者,谓之商户;由军士子弟认垦者,谓之兵户。原拟边外为民者,谓之遣户。各以户头乡约统一。”民屯的兴办,使他们上交的税粮和投放市场的余粮充足,兵屯开始裁撤和转化,一部分改为驻防兵,一部分改为民屯。还有自流农民和商户屯田,加上遣犯期满为民以及绿营兵分户子弟屯田,使民屯大为发展,据《新疆图志》统计,至乾隆四十年间,新疆民屯已垦地70余万亩。由于以上原因,使新疆的兵屯和犯屯地名保留不多,而民屯地名大量存在且广泛分布。反映民屯的“户”字地名,如昌吉的军户,呼图壁的镇番户(清时镇番为甘肃属县,1928年改为民勒县),吉木萨尔的渭户,玛纳斯的兵户、新户、山丹户、凉州户、兰州户等。


在“户”字前面带有“州”字,也是有原因的。当时为了管理方便,当地官府把来自内地某处同一个州的人,或者许多同乡集中安排在一起定居屯垦,这样也就把关内的州名带入新疆和“户”结合在一起成为新的地名了。“万里携家出塞行,男婚女嫁总边成。多年无复还乡梦,官府犹题旧里名。”由于长期在新疆生息繁衍,又回不得家乡故里,所以以关内的州名与“户”联结为新的地名确也可以寄托人们的思乡之情。



(三)工字地名


以“工”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如头工、二工、三工、四工、东五工、西五工等。这些地名同样是屯田留下的痕迹。为了保证农田的引水灌溉,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开挖河渠,于是便划分地段,分段开挖。被划分的地段叫作工区,依次称为第一工区、第二工区······“工区”简称“工”,便叫头工、二工······长期以来,日久相沿成为地名。据不完全统计,新疆有“工”字地名约80个。其中以乌鲁木齐、昌吉、米泉、阜康、吉木萨尔、呼图壁、玛纳斯等地为多。另如米泉区的协标工、乌鲁木齐的中营工,可看出是由兵屯转化为民屯的。又如米泉的陕西工、昌吉的河州工,可看出这两“工”分别以陕甘人为主。工字地名以后多演变或派生出乡、村、河流、街道居委会的名称。如乌鲁木齐县的二工乡,板房沟乡的七工村,阜康市的三工河,乌鲁木齐市的头工居委会等。


(四)运字地名


还有以“运”命名的地名。清光绪初年,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西征平叛收复新疆,大批清兵驻军屯垦,依次为一营、二营……九营安营扎寨,各营在自己的辖地开渠划界,以英为单位管理自己的屯垦区。因为语音的关系,加之“营”“运”两字的发音本来又接近,慢慢地“营”“运”不分了,久而久之,反以“运”字为主了。因此,本来称为一营驻地、二营驻地……九营驻地的地区变成了一运、二运……九运。现在阜康市境内以“运”字命名的地名如六运、九运等就是这样转变来的。


参考文献


鲁青.从农业发展谈内蒙古西部汉语地名.内蒙古地名,1981(1):47-52.


李并成.反映历史时期河西地区屯田的古地名.地名知识,1985(4).


牛汝辰.新疆地名概说.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85-97.


牛汝辰.名实新学——地名学理论思辩.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151.


敬请关注

发布于 2025-08-13 17:58
收藏
1
上一篇:新疆12座屯垦城市名称由来揭秘(一) 下一篇:新疆12座屯垦城市名称由来揭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