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践行比承诺更关键,落实集体承诺的实际行动力

马上评|践行比承诺更关键,落实集体承诺的实际行动力"/

这是一篇基于“比‘集体承诺’更重要的是落实”这一观点的评论:
"马上评|比“集体承诺”更重要的是落实"
近期,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十四五”规划,还是地方政府的年度工作报告,抑或是各类企业的发展蓝图,乃至社区治理的倡议,都离不开“集体承诺”的身影。这些承诺,往往描绘着宏伟的目标和美好的愿景,凝聚着各方期待,也彰显着责任担当。然而,承诺的分量,最终要靠落实来衡量。在强调“集体承诺”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比“集体承诺”本身更重要的,是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集体承诺若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便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甚至可能沦为“画饼充饥”的口号,引发民众的疑虑和不满。承诺是起点,是方向,是动员令;而落实,则是过程,是关键,是结果。没有落实,再美好的承诺也只是空中楼阁,再响亮的口号也难以兑现。
"落实,意味着责任到人。"宏伟的目标需要分解为具体的任务,这些任务又需要层层传导压力,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责任人。只有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将集体承诺转化为分内之事,才能形成强大的执行力,确保各项工作不悬空、不断线。
"落实,意味着真抓实干。"落实不是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套餐“连环套”、资费不透明、退订难如登天等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了?最近,三大运营商纷纷承诺将在透明消费、套餐精简等方面采取实质性举措。

其中,中国移动宣布推出十项服务承诺,其中包括业务订购环节必须得到客户明确同意,办理完成后立即向用户发送告知短信;中国电信同步推出九项规范措施,强调要征得用户同意后方可开通电信业务,让消费过程更加透明;中国联通表示将大幅精简资费套餐种类和数量,确保资费公示内容分类清晰明确。

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5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18.07亿户,固定宽带用户达6.82亿户。尽管通信服务覆盖率极高,但部分用户仍对资费不透明、套餐捆绑销售等问题表示不满。

今年3月14日,工信部召开2025年信息通信行业行风建设暨纠风工作会议,强调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虚假宣传、诱导营销、不合理设置业务变更门槛等突出问题,各企业必须站稳人民立场,以诚立信、守法合规,靶向施策、坚决纠治。今年4月,工信部启动电信业务“明白办、放心用”行动。

此次三大运营商集体表态,正是为了落实工信部部署,推进“行风纠风”,保障群众在电信服务消费中“看得清楚、办得明白、用得放心”。

仔细看运营商们的服务承诺,不仅数量多,而且精准地击中了不少用户的痛点。比如移动承诺“业务订购环节必须得到客户明确同意”,比如电信承诺“未经公示的套餐产品严禁销售”,还比如联通承诺“业务协议中的关键条款将突出显示”。

按理说,这些举措应该得到广大网友的支持和点赞才对。但瞧一瞧新闻底下的评论区,几乎变成了吐槽区:“总之就是简单的事非要给你整复杂”“先把虚拟号码拨打给我们解决掉”“新办卡的用户套餐很划算,为什么这套餐老用户不能办”……明明是集体承诺为用户办实事、办好事,怎么大家不领情?

或许,这只能说明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用营销陷阱套路消费者,可能得到短期的利益,但用长远的眼光看,只会自砸招牌、自毁口碑。而出了问题之后再想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重新修复关系,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这当然不是说,如今三大运营商的承诺“没有意义”,更不是说,运营商们推出的实质性举措“不会有作用”。问题在于,承诺之后,到底能不能落到实处、落到每一笔业务中?

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年3月,“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通信行业电话营销花样百出,诱导升级、隐性扣费等现象依然存在,以至于很多网友表示,“一天没有一个骚扰电话都不正常”。那么,好几个月过去了,这个问题解决了吗?至少从新闻评论区内的留言看,此类“骚扰电话”并没有彻底绝迹。

因此,三大运营商都应该正视评论区吐槽背后的群众呼声,将此化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举措的动力,刀刃向内,动真碰硬,全面整改违规营销、不透明收费等行为,才能真正把评论区的吐槽变成点赞。

澎湃首席评论员 李勤余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发布于 2025-08-13 01:13
收藏
1
上一篇:奶茶打包袋创意大变身,年轻人潮流“变废为宝”新玩法 下一篇:中国故事新篇章,山村青年翱翔世界,国潮新叙事中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