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广电出版】
废弃的奶茶杯,摇身一变成为生机勃勃的微型生态景观!近日,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泰康社区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变废为宝,‘苔’有趣味”亲子苔藓瓶制作活动。本次活动巧妙地将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垃圾分类知识普及融为一体,让环保理念在亲子互动中悄然生根,为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注入新活力。
奶茶杯里“长”出绿意,巧手实践诠释循环真谛
活动聚焦居民生活中常见的废弃奶茶杯。在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家长和孩子们兴致盎然地动手操作:在瓶身画上各色图案、铺设营养土、植入翠绿的苔藓和多肉、精心点缀小砂石和玩偶……一个个原本将被丢弃的塑料杯,在亲子协作下神奇地蜕变为独一无二、绿意盎然的“苔藓微景观”。
“看,我的奶茶杯‘活’过来了!”小朋友们捧着亲手制作的“绿洲”,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堂生动的实践课,让“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不再是一句口号。通过亲手赋予废弃奶茶杯“第二次生命”,参与者直观感受到资源循环再生的魅力,深刻理解了源头减量和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许多孩子表示,以后喝完奶茶,杯子再也不随便扔了,“要带回家做个小花园!”


网格“蓝”化身科普员,精准破解分类“疑难杂症”
活动现场,一抹亮眼的“网格蓝”格外活跃。泰康社区的网格员穿梭于各个家庭之间,化身垃圾分类“移动科普站”,紧密结合手中的奶茶杯和制作过程,开展精准宣传。
“这个杯子属于可回收物!”网格们抓住时机,详细讲解清洗干燥后的奶茶杯作为可回收物的属性,强调清洁投放对保障回收价值的关键作用。“用过的纸张属于什么垃圾?灯管又应该放在哪儿?”针对家庭日常分类中的高频困惑点,如受污染的纸张如何处理、废旧灯管和电池的特殊危害性及正确投放方式等,网格员们通过实物对比、趣味问答等形式,进行重点讲解和澄清,提供朗朗上口的分类小口诀,帮助大家轻松记忆。

网格员还向每个家庭分发了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投放指南》,清晰列出各类可回收物明细,将“如何正确分类”与“分类后去哪”有效衔接,大大提升了居民参与的便利性和积极性。网格员用亲切、接地气的语言和鲜活的实例,将复杂的分类规则转化为实用的生活技巧,有效扫清了居民尤其是孩子们在垃圾分类实操中的知识盲点和操作障碍。

本次“苔藓瓶”亲子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环保手工实践,更是泰康社区深化垃圾分类工作、创新宣传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变废为宝”的亲手实践,让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从抽象认知转化为深刻体验,显著增强了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对垃圾分类的认同感和主动性。网格员精准、及时的科普答疑,切实提高了居民对垃圾分类规则,特别是易混淆垃圾的辨别能力和分类准确性,为提升社区整体分类实效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来自【浙江广电出版】,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