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传说“八仙过海”的故事中,八仙并非“非要”过海,而是他们的"行动目标或途径"需要跨越大海。具体原因可能因不同的传说版本和侧重点而略有不同,但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前往某个特定地点或完成特定任务:"
"救难或传法:" 很多版本中,八仙是应吕洞宾之约,或为了完成某项神喻、救助某地百姓、传授道法等目的而聚集。他们的目的地可能是在海的那一边,比如某个仙山(如蓬莱岛)、某个需要救助的沿海地区,或者是为了参加某个重要的聚会。
"朝圣或游历:" 也有可能是八仙云游四海,他们的行程安排恰好需要渡过这片海域。
2. "考验或展示法力:"
虽然不是所有版本都明确说明,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句俗语本身就暗示了过海的过程是一个展示各自非凡能力的舞台。大海的艰险(风浪、距离、可能存在的危险生物等)为八仙施展法术提供了背景和机会。渡海本身就是对他们能力的考验和展示。
3. "吕洞宾的安排或约定:"
在很多故事里,吕洞宾是八仙的领袖或发起者。他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句俗语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这句话中所说的八仙,在民间传说当中也是有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了。不过虽然说八仙过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本事,各不相同,每个人也都很厉害,但是他们究竟又是为什么要过海呢?他们过海的原因是什么,过海是要去做什么吗?毕竟都是神仙,都会腾云驾雾,有事的话直接飞过去不是更快吗,为什么还要“各显神通”,用不同的办法过海去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八仙为什么要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八仙即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据传,八仙某次来到蓬莱阁上聚会,大家观海赏景,饮酒作诗,好不痛快。酒至酣时,众人微有醉意,但再饮下去,决不尽兴,于是铁拐李对众人说道:“都说海外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景致秀丽,我等何不趁着酒意前去游玩一番?”

说完后,众人顿时兴致连连,齐声附和,大家正要腾云而起,前往仙山之际,吕洞宾突然朗声说道:“我等既为仙人,今番渡海不得乘舟驾云,只凭个人道法,意下如何?”众人听后,既觉好玩又起了争强好胜之心,于是均表赞同,大家来到海边纷纷亮出自己的法宝,准备过海。汉钟离率先将手中芭蕉扇扔进海中,只见芭蕉扇瞬间变大犹如蒲席,汉钟离袒胸露腹卧席而睡,蒲席径自漂向远处,何仙姑将荷花抛入海中,顿时红光万丈,仙姑伫立荷花之中,倚浪而行,随后吕洞宾的纯阳剑,铁拐李的酒葫芦,张果老的驴,蓝采和的花篮,韩湘子的笛子,曹国舅的玉笏板纷纷成为主人的渡海工具,载着他们一路东行,前往海外仙山。所以,八仙过海的目的就是要各凭本事去游玩仙山,说白了就是喝多了之后的一时起兴……另外,关于“八仙过海”的说法民间有几个不同版本,有的版本说八仙过海是八仙参加完王母的蟠桃盛会后发生的,还有的版本讲述了八仙过海时无意间搅动了东海,引来东海龙王的不满,东海龙王派虾兵蟹将抢走蓝采和,并请来其他三海龙王,引发双方大战,后在观音的调和下,双方才罢战,握手言和。

2、八仙过海的不同版本
一般来说,有这么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采药说,传说海的那边有一座仙山,山上有无数的仙药,采到仙药就是可以拯救天下苍生百姓。当时百姓苦于受到瘟疫的伤害,无可奈何,八仙既然是救民于水火的仙家,当然不能坐视不管,所以他们要各施法力,过海寻药。第二种说法是惩恶说,在老版的电视剧《八仙过海》中,对于惩恶说有很好的表现。东海龙太子兴风作浪,为害人间,百姓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八仙为了帮助老百姓度过难关,踏浪东海,勇斗东海龙太子,最后杀死龙太子,从此东海风平浪静。

在这种说法中,八仙不是过海,而是跳入海中和恶龙搏斗,但在普通老百姓看来,他们这也属于过海的一种形式。第三种说法是比赛说,八仙成名各不相同,同时自己的法力大小也不一样,他们也想比试一下。可是八仙是好朋友,又不能因为比试而伤了和气,所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决胜负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各展所长,看谁能顺利渡过东海。于是就有了八仙过海显神通的说法,最后八仙各自拿出自己的本领。例如汉钟离把手中的蒲扇变大,变成小船,张果老的毛驴直接踩在海面上,而唯一的女仙何仙姑则踩着莲叶过海。大家直到过了东海,也没有分出胜负,哈哈一笑,快乐无比。
3、八仙介绍

八仙人物出处不一,时代不同。最初见于史籍且确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时道术之士张果。五代宋初,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流传甚盛,与道教内丹修炼法的传播相煽助,两宋之际即盛传“钟吕金丹道”。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益繁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八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拥有不同的含意,直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钟离权(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

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取代张果老、何仙姑。在民间, 刘海(或作刘海蟾)虽然现代不在八仙当中,但在许多地区仍位于八仙之列。明《列仙全传》用刘海顶替了张果老,在江西某些地区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刘海代替汉钟离的,而台湾亦有用刘海替代蓝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