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法院诉前调解案件量同比增长37%,但同期假冒“调解中心”的催收诈骗案也激增63%。对负债人而言,分辨调解电话的真伪与性质,直接关系到能否守住法律防线、避免二次伤害。
博主就本文将拆解四类常见“调解”场景做分享。
一、催收假扮的“伪调解”:
核心特征:
- 话术恐吓:短信/电话中强调“不调解就起诉”“今日不处理即冻结资产”,制造恐慌(如“18点前未处理将冻结资产!”);
- 身份模糊:自称“XX法务调解中心”,却拒绝提供工号、法院委托函,或要求线下到非法院地址“签约”;
- 支付异常:要求微信转账至个人账户,或签署空白协议。
识别技巧:
- 案号核验:真法院调解案号为“民初”或“诉前调”,假调解常使用“调解编号”“处理单号”等非标编号;
- 12368反向验证:立即拨打12368司法服务热线,提供对方声称的案号核验真伪;
- 录音存证:若对方威胁“爆通讯录”或冒充法官,录音后向互金协会举报。
应对策略:
“请提供:1. 法院委托调解函编号;2. 中国审判流程网可查的案号;3. 加盖公章的调解权利义务告知书。否则本人依法拒绝沟通。”
二、平台自设的“非公办调解”:
核心特征:
- 机构属性:由网贷平台或合作催收公司成立,名称含“XX商事调解中心”“金融纠纷调解室”;
- 调解动机不纯:调解员按回款金额抽成(5%-15%),方案明显偏向平台,如要求短期高额还款;
- 协议陷阱:协议中隐藏“放弃抗辩权”“接受债权转让”等条款。
识别技巧:
- 查工商信息:通过“天眼查”核实机构股权,若实控人为催收公司或网贷平台,需警惕;
- 索要佣金条款:要求对方书面说明“是否按回款比例收取佣金”,违规机构往往回避。
应对策略:
- 要求平台出具《调解独立性声明》,证明调解员与债权方无利益关联;
- 坚持“先停息再调解”:达成协议前,书面确认暂停计息(如:“调解期间暂停所有利息及违约金计算”);
- 拒绝电子签:只认邮政EMS寄送的盖章协议,避免电子协议被篡改。
三、法院委托调解:
核心特征:
- 流程正规:通过12368短信通知,案号带“诉前调”,可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查询进度;
- 柔性引导:调解员侧重厘清事实,不施压即时还款(如甘肃交通事故案中,法官指导核算赔偿额,促成当场履行);
- 司法兜底:调解成功可申请司法确认,裁定书具强制执行力;失败则自动转立案。
识别技巧:
- 官网核验:登录当地法院官网→“特邀调解组织名单”查询机构资质;
- 调解员实名制:要求提供全名+执业编号,在司法局官网验证备案信息。
应对策略:
- 以“生存权”换“履行权”:提交收入证明、医疗记录等,要求分期方案匹配实际能力(例:月入5000欠款5万,争取60期免息分期);
- 司法确认防反悔:签署协议后立即申请司法确认,阻断债权人事后反悔。
四、诉前调解:
核心特征:
- 启动节点:起诉状提交后、立案前,由法院分流至调解组织;
- 时效紧迫:调解期约15-30天,超期自动转诉讼;
- 结果绑定:若调解成功并履行,原告需撤回起诉,避免留案底。
识别误区:
- “诉前调=不起诉”?错! 调解失败仍会进入诉讼程序,且调解中自认的事实可能成为庭审证据。
应对策略:
- 立即核查债权:登录央行征信系统,确认债务是否被转让(转让后原平台无权调解);
- 主张利息封顶:援引《民法典》第680条,要求利息+违约金总和不超过LPR4倍(现15.4%);
- 书面锁定承诺:若对方同意减免,要求写入协议并注明“减免部分永不追索
总结:

结语:真正的调解从不是单方面妥协,而是在司法框架内寻找利益平衡点。当电话响起时:
- 先验身份,再谈债务—— 撕破伪装比还款更重要;
- 量力而行,留证防诈—— 超出承受力的方案是二次逾期的温床;
- 司法确认,一锤定音—— 将口头承诺转化为不可撤销的裁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