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苏州寒山寺因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而名扬四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更是家喻户晓。除了这份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悠远的钟声传说的魅力外,寺内本身也拥有不少吸引人的地方:
1. "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布局:"
寺庙虽几经兴废,现存的建筑主要保留了清代的风格,但整体布局严谨,具有江南寺庙的典型特色。
寺院不大,但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等,层次清晰,错落有致。可以细细品味其建筑结构和精美的木雕、砖雕、彩绘等艺术细节。
2. "丰富的佛教文物与艺术品:"
"碑刻:" 寺内收藏有大量珍贵的碑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元代至元年间(公元1335-1340年)重修寺庙时留下的元代碑刻,字迹清晰,是研究寒山寺历史的重要实物。此外,还有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所撰写的《重修寒山寺记》碑等。
"法器与佛像:"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佛像,以及香炉、钟鼓楼等处的法器,都具有一定的
#暑期创作大赛#

苏州是一座旅游城市,寒山寺就是苏州的一处网红打卡地,这里总是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在假期,如果还没想好该带孩子去哪转,不妨就“跟着唐诗去旅行”,这一站,去“姑苏城外”读一读“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枫桥古镇,生在人人会作诗的唐代,张继作为诗人一不算高产,二不算高质,他留下的诗不多,脍炙人口的就是《枫桥夜泊》,也就是这一首,成就了一座枫桥,也成就了一座寒山寺,让它们穿越千年,依然为人熟知。
抛开张继的诗作,寒山寺自身也颇有实力。寺庙始建于南朝萧梁时期的天监年间(公元502至519年),最初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及至唐代高僧寒山来此住持才更名寒山寺。寺中这一眼小小的古井相传就是寒山、拾得两位高僧所掘,因寺庙在后世经历了数次火灾,这口井是难得的古迹遗存。

“无上清凉”是寒山寺名匾,四个字便道出了一个无悲无喜的佛家境界,让人见之心静。
数量众多的石刻碑文展示在长廊中,洋洋洒洒的字迹书写出古寺的千年风霜。
历史中的普明宝塔曾遭到过三次损毁,如今人们见到的为1995年重建。虽为后建,却不妨碍人们感受到那份华丽大气的盛唐之风。
盛夏时节走在寺内,所见皆是典雅古朴的庙宇楼阁,红墙灰瓦掩映在绿树之间,寺庙特有的氛围总会带给人惬意之感,心静,自然凉。
与一般寺庙不同,寒山寺的建筑布局并没有严格按中轴对称的方式分布,主要建筑大雄宝殿、藏经阁、钟楼、枫江楼、碑廊等散落在寺内,此外还不时邂逅到造型各异的假山湖石,这座高大的“观音峰”据说是稀有太湖石巨型灵璧,高7米重35吨,堪称“姑苏之最”。
每一首诗都有心事。千年之前,为躲避安史之乱,张继乘船来到枫桥泊舟处,时至深夜,月光朦胧,渔火依稀,一片沉静中悠扬的钟声唤起诗人的愁绪,有感而发《枫桥夜泊》。
听钟石旁是六角钟楼,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听“夜半钟声”处。据说夜间寺庙敲钟是唐代独有的做法,又因为每个人一年中都会生出108个烦恼,鸣钟一声即可去除一个,因此每年最后一天,寒山寺都有敲响108下钟声的传统,沿承至今。
有人说,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然而即使在姑苏城内看了再盛的风景,听了再多的故事,依然不及这“姑苏城外寒山寺”来的深刻。(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