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隋代文字演变与书法艺术探究

说文解字,隋代文字演变与书法艺术探究"/

我们来解释一下《说文解字》对“隋”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性文字学著作,由东汉的许慎编著。
对于“隋”字,许慎的解释如下:
"隋,随也。从隋,从辵。"
"解释:"
1. "隋,随也 (suí, suí yě):" 这是许慎给出的“隋”字的基本义,即“跟随”、“顺从”、“沿着”。 他认为“隋”的核心含义就是“随”。
2. "从隋,从辵 (cóng suí, cóng chù):" 这是分析“隋”字的字形结构。 “隋”是一个会意字。 它的左边是“隋”这个部件本身。为什么用“隋”作为部件呢?这有两种常见的理解: "本字说:" 许慎认为,“隋”本身就是这个字的本字,左边重复是为了强调或方便书写(虽然这种结构在现代汉字中不常见)。这个“隋”部件本身可能就包含有“跟随”的意象。 "部件借用说:" 左边的“隋”是借用了一个与“跟随”相关的部件,其形状本身就暗示了跟随、顺行的意思。 右边是“辵”(chù),

相关内容:

suí


【字形演变】


【本义】——跟随

“隋朝”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这个字的小篆写法(

):左边是一溜台阶

),就是河岸旁的那种泊岸台阶,右边上面是一只

),提着一件物品

),下面是一条

)。


这个字非常有画面感,描述的是在一个小渡口,一个人手里提了个东西,从上下来,然后踩着河岸旁边的阶梯,正在上岸的样子。



中国古人造“”字,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意思?其实“隋”和“”有着很深的关系,我之前一直提到的“音相近、义相近”原则,在这里也能得到印证:


”字的小篆是(),“跟随”的“”字小篆是(),只比“”字左边多了一个象征“走走停停”的部分“chuò”()。说明它们在基础含义上是有所联系的,只是“随”字更强调一种走走跑跑的动作状态


我们想想看,原始的河岸全是淤泥杂草和碎石子,从河的水面到岸边土地的那段路距离很长、也很陡,如果没有修阶梯,人们想要上岸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而有了阶梯的河岸就叫渡口,船可以在这里停泊,人们也能在这里卸货,生活是不是变得更容易了?




如果有一群人在卸货,看起来就像人们一个接一个,互相“跟随”着,沿台阶的走势、排成长队在岸边和船上往来的模样。因此“隋”暗含了“”所代表的“跟随”之意;




我们再想想,原来需要好几个人吭哧吭哧地帮忙,又拉又拽,才能把货物运到岸上去;如今有了渡口的阶梯,一个人就能把东西扛上岸,不需要深一脚浅一脚地去蹚淤泥,也不需要小心翼翼地试探路,走起路来是不是也更自在、更随意了?因此从“隋”字展现出来的渡口卸货场景,还能看出里面有“随意”“随便”的意思。




此外,“”字的意思和与它音近的“”也相近;

当一个人走起路来很放松的时候,他的步伐是不是会变得很轻快、很自在?他不会像迈正步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而是随心所欲,甚至蹦跳着、迈着小碎步地走,让人看了就知道这个人轻松愉快


从这个层面上看,“”便和含有“跟随”“随意”之意的“”字,以及可以表示“小碎步”的“”字有了联系。




【朝代】——隋朝

隋朝的开国皇帝是隋文帝,他原来的职务相当于湖北随州的“州长”,造反以后便当了皇帝。



这哥们很有意思,当州长的时候被封为“随文公”,后来称王了,为了纪念自己的老家,想继续沿用“随州”的“随”字,但“随”这个字有种“跟随”“随从”“随意”“随波逐流”的意思,用这个当国号会让人感觉自己国家只是一介附庸没什么力量;并且“随”字带有“走走停停”的“辶(辵)”,让人听了觉得这个国家不稳固发展也不持续,总是时好时坏的,十分不吉利

因此,隋文帝就去掉了“辶”,把国号改成了与“随”字同音、且字形也很像的“”字——这就是“隋”得名的原因。

发布于 2025-08-12 04:28
收藏
1
上一篇:平安不动产携手银行泊岸昆滇启航,正式入昆扮演财务投资新角色 下一篇:北京地名频现“海”字之谜,元代蒙古人未曾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