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里的榆林地印象,诗意与历史的交融

王维诗歌里的榆林地印象,诗意与历史的交融"/

在王维的诗歌中,并没有明确提到“榆林地”这个特定的地名。王维,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佛”之称,其诗歌多描绘山水田园风光,体现禅意和隐逸情怀。
然而,我们可以从王维的一些诗歌中找到与榆树相关的意象,以及可能涉及到的地域背景,来探讨这个话题。
"1. 榆树意象:"
"《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虽然未直接提及榆树,但“杨柳”常与榆树并提,且在边塞诗中,榆树也是常见的景观。玉门关地处西北,属于榆树生长的适宜区域。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风光,“大漠”暗示了西北的荒凉环境,而榆树在这种环境下也较为常见。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相关内容:

文/李能俍

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边塞诗的创作以诗人之众多、名著之迭出,成为当时诗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诗人王维,其时也作有大量边塞诗,成为边塞诗人中的翘楚与领袖之一。其中《榆林郡歌》与《新秦郡松树歌》,就是他在这一时期亲临榆林巡边时吟成的,是历史上吟咏榆林的弥足珍贵的诗章。

约在开元二十七至二十八年间(公元739—740),三十余岁的王维曾“受制出使”,来到榆林、新秦二郡。榆林郡为隋置郡名,治榆林县,即今托克托县南、府谷北的十二连城,唐初改胜州置,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为榆林郡。新秦郡为唐开元十二年析胜州之连谷(今神木北黄羊城)、银城(今神木南解家堡)置,即今之神木县。这次出巡时值春季,前后约一年左右时间。榆林、新秦二郡相接,新秦为行往榆林的必经之地,因而王维相继有榆林、新秦之吟。先来看看《榆林郡歌》:

山上松柏林,山下泉声伤客心。

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

黄龙戍上游侠儿,愁逢汉使不相识。

榆林原本为榆溪塞,又名榆林塞,因秦将蒙恬“树榆为塞”而得名。然而历经七百余年的沧桑变化,到了唐代,这里的榆树一定变得稀少了,最引诗人注目的却是满山的松柏林。不过那条曾经榆树夹岸的榆溪应该还在,溪泉汩汩作响,让诗人听来格外伤心。王维本在朝廷为官,受制巡边可谓对他的一种贬谪,诗人的心情是郁闷的,因而听泉声而伤心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时值春季,放眼眺望,青青的春草连绵不断,无边无际,而滔滔黄河向东流去,永不停息。诗人笔下的景色宏阔伟壮,动静结合,富有画意,其中更蕴涵着“青春苦短、年华易逝”的人生慨叹,可谓神来之笔。黄龙戍为著名古关塞,在今辽宁朝阳,古人诗中常借指北方边地,此诗亦然。游侠儿一语最早出于曹植诗《白马篇》,指的是武艺高超的戍边少年,王维借指戍守榆林的战士。“汉使”系作者自称,唐人诗中常以汉喻唐。诗人在人迹稀少的榆林边地遇到了戍边战士,心里一定感到高兴,于是很想与其攀谈叙话,可惜的是这些战士久处边地,连朝廷派来的使臣都识辨不出,因而由于陌生而不肯叙话,诗人自然更感茫然若失。一个“愁”字,道出了诗人彼时彼地的孤独而苦闷的复杂心情,耐人寻味。

再来看《新秦郡歌》,全诗如下:

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

不见君,心相忆,此心向君君应识。

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

该诗共六句,每两句押一韵,分别表达三层意思。先用“青青”二字形容“山上松”,写得亲切,饱含情感。“数里不见”是指作者来到榆林郡,与新秦郡的“山上松”相距不远,倾慕已久,“今更逢”则写出终于亲眼见到“山上松”时的激动喜悦之情。那么这里所谓“山上松”,指的是松林还是特定的一株或几株特别高大的松树呢?《榆林郡歌》里已经写明,当年榆林、新秦一带的特色是“山上松柏林”,松树满山都有,并不罕见,可见《新秦郡松树歌》里所咏的“山上松”,一定是指松林中特别高大的一两株罕见的松树,正因为罕见,作者才倾慕已久,见到后才异常欣喜。接下来的两句,将松树似人化,呼之为“君”,作者满含对松树的敬意表露心迹:我的心是向着您的,您应该是懂得我的心的。为什么我的心会向着您?第三句进一步作出了:因为您的形象高大而神态闲逸,亭亭直立,高出浮云,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品德。作者被贬出朝,远赴边关,心有不平,但志气未泯,理想犹在。松树超凡脱俗、高洁伟岸的形象,与作者此时此刻的襟怀抱负正相吻合。他为松树而歌,是内心情感的委婉表露,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他对世俗的不屑,对高洁的向往。这也许正是他后来笃信佛教的一个原因。清《神木县志》指出,神木是“因巽有神树二株”而名。“巽”指东南方向,五行属木。神木民间传说,神木东南原有松树三棵,粗可二、三人合抱,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曾在松树下枕石而眠,梦游天河,遇织女,赠以支机石。可见古代神木县东南有几株特别高大的古松,远近闻名。王维所见所咏的新秦郡松树,应当与其有关。《新秦郡松树歌》展现了王维超凡脱俗的襟怀,也把他对被人称为“神木”高松的一腔深情留在了神木大地。

王维在出使榆林、新秦之前的开元二十五年(733),还曾奉命出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居河西节度使幕府,为期也是一年左右,写下了大量边塞诗。为人耳熟能详的诗篇《使至塞上》,就是这时吟成的: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全诗的大意是:我随着孤单的马车行进,将去宣慰戍边的将士,现在从西汉属国居延(在今张掖附近)经过。我这个“汉使”恰如路边随风飘转的蓬草一样飘向塞外,又像天空的大雁一样飞向胡人的天际。无垠的大漠上一柱烽烟挺拔直立,长长的黄河岸上将落的红日显得又大又圆。我终于来到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遇到了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禀报说守将依然战斗在燕然山前线。(都护,官名,唐在西北边地设六大都护府,都护为其长,此指前线将领。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将领窦宪大破匈奴,曾登此山勒石纪功。)此诗虽作于凉州,但所咏不只限于凉州,而是涵盖了西北边塞的独特风光。有人以为,王维出使凉州时并无战事,因而不可能燃烽烟以报警,因而诗中的“孤烟”当指旋风。然而大漠虽有旋风,并非常态;唐代每三十里置一堠,在无战事的情况下,于初夜举烽火以报无事,谓之“平安火”,可见烽烟乃是当时的常态,诗中的“孤烟”应指烽烟。全诗意境雄浑壮阔,情感慷慨豁达。这种意境与心境,来源于大漠长河雄浑景色对诗人情感的陶冶、净化与升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大漠之广对黄河之长,以乌黑之孤烟对火红之落日,以“直”对“圆”,给人以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展示出一幅雄丽的图画,成为千古名句。王维字摩诘,工诗善画。苏轼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正是诗画交融的典范。这一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句,也是边塞要地榆林气象的一种写照。

王维留存后世的边塞诗共四十首,虽较边塞诗人岑参的七十余首略少,但创作时间却较岑参早十余年。另一名边塞诗人高适的边塞诗数量不及王维,创作时间也较王维为晚。其他如王翰、王昌龄、崔颢、贾至、王之涣、李颀等,均与王维相前后,但所作边塞诗的数量不能与王维比肩。虽然后来王维将吟咏重点转向山水田园诗,自成一派,但在初、盛唐时期,他乃是大量创作边塞诗的第一人。正是由于他写出了数量可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边塞诗,加上高适、岑参等共同努力,才使边塞诗蔚为壮观,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榆林其地为王维的边塞诗创作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素材,无疑是王维边塞诗的重要源头之一。

发布于 2025-08-11 13:27
收藏
1
上一篇:夜读历史丨三亚“榆林”之谜,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揭晓 下一篇:探寻榆林,穿越千年,揭秘古城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