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宝藏高原饮食新风尚,少吃主食多吃菜,高原人民迈向更健康饮食结构

中国宝藏高原饮食新风尚,少吃主食多吃菜,高原人民迈向更健康饮食结构"/

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宝‘藏’|少吃主食多吃菜 高原人民饮食结构更加健康”这个话题。
这句话点出了几个关键点:"中国宝“藏”"(指藏族人民或与藏族文化相关的饮食)、"少吃主食多吃菜"、"高原人民"、"饮食结构"、"更健康"。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地理环境与饮食适应(高原人民)": 高原地区(如西藏、青海、四川西部、云南等地)海拔高,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 为了适应这种环境,长期居住在此的人们(尤其是以藏族文化为代表的人群)在饮食上形成了独特的习惯。 "“少吃主食多吃菜”":这里的“主食”通常指小麦、大米等谷物。虽然这些主食也是饮食的一部分,但相比之下,"牛羊肉"和"蔬菜(尤其是非淀粉类蔬菜、野菜、菌类等)"的摄入量非常丰富。这符合高原环境下的营养需求: "高蛋白、高脂肪":牛羊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有助于在寒冷和低氧环境下维持体温和提供能量。脂肪的代谢相对不完全,产生的代谢废物少,对肾脏负担较小(高原地区肾脏负担本身较重)。 "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蔬菜、野菜、菌类能提供大量的维生素和

相关内容:

来源:新华社

拉萨市民在八一农产品市场挑选蔬菜。新华社记者 金一清 摄

新华社拉萨6月9日电(记者司源、金一清)一大早,洛桑就来到离家不远的拉萨八一农产品市场买菜。“以前糌粑是一日三餐的主食,现在只有早餐吃糌粑,中午和晚上基本都是吃炒菜和米饭。”洛桑笑着说,“以前想吃蔬菜吃不到,现在可以买到各种蔬菜和水果。”

来自拉萨市当雄县宁中乡的达果是八一农产品市场的商户,他的摊位上整齐地摆满了新鲜牦牛肉。不远处,来自重庆的商户吴芳贞的水果摊迎来了出摊后第一笔交易--一位藏族阿姨买了一袋新鲜的空运荔枝。

“我来西藏快二十年了,一开始是在拉萨的餐馆洗碗,后来有了积蓄,看中了拉萨的消费能力,就开了水果摊。”吴芳贞说。

小小的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水果,有香蕉、苹果,也有榴莲、菠萝蜜等热带水果。前来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很多都是熟客。

日喀则市白朗县菜农在大棚里采摘。新华社记者 金一清 摄

西藏自治区政府统计数据显示,得益于高原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与“十三五”初期相比,西藏农牧民群众人均消费粮食下降126公斤,人均消费蔬菜增加23公斤,西藏群众食品消费由主食型转向副食型,高原人民饮食结构更加多元健康。

在旧西藏,蔬菜是奢侈品的代名词,吃菜更是上层贵族的特权,很多农奴甚至一辈子都未曾品尝过蔬菜的滋味。

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翌年,进驻拉萨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在西郊的一片荒滩上挥镐开垦荒地2300余亩,组建起有300余人的“八一农场”,不但种出青稞,还种出白菜、萝卜、土豆、西红柿、辣椒、黄瓜、苹果等果蔬。

原十八军政委谭冠三之子谭戎生说,当年解放军种植的蔬菜产量,创下当时西藏蔬菜产量的历史最高水平。许多群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想到世代生活的土地上竟能长出这么好的蔬菜。

据拉萨市净土八一农场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德吉卓嘎介绍,八一农产品市场隶属于八一农场,后者至今依然能够源源不断地产出果蔬,为拉萨市民的均衡饮食贡献一份力量。

高原人民饮食结构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拉萨。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区,随着近年来一座座蔬菜生产基地的落成,当地群众也吃上了“自家产”的新鲜蔬菜,结束了当地几无蔬菜产出、全靠外地长途转运的历史。

改则县是阿里地区一个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的纯牧业县。蔬菜长期供应缺乏,导致当地老百姓饮食结构失衡,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不利于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如今,改则县产业园的蔬菜大棚里春意盎然,33岁的央金正在劳作。

“过去我们很少吃绿叶菜。现在我们吃上了自己种的菜,每个月种菜的纯收入还有3000元,心里踏实又幸福。”央金说。

山南市贡嘎县吉雄镇红星社区双语幼儿园的孩子在吃午餐。新华社记者 金一清 摄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将“菜篮子”工程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各市地通过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解决了气候等因素对蔬菜生产的制约问题,蔬菜产能得到显著提高,市场旺季蔬菜供给能力达到85%以上。2020年,西藏蔬菜种植面积达25.82千公顷,年产量84.34万吨。

数据显示,西藏人均预期寿命从和平解放初期的35.5岁提高到如今的71.1岁。普遍认为,除了医疗条件改善、社保体系完善外,蔬菜摄入量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善至关重要。

发布于 2025-08-11 04:42
收藏
1
上一篇:羊肠面与焜锅馍,尽享土族风味小吃盛宴→ 下一篇:“东方之韵”璀璨,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