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风云录,国军挖地三尺,八路巧走险棋

解放战争风云录,国军挖地三尺,八路巧走险棋"/

这种说法是一种非常简化和带有刻板印象的概括,虽然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但并不完全准确和全面地反映了解放战争的复杂性和双方军事行动的多样性。
"“国军就是挖啊挖”可能部分反映了以下情况:"
"重点防御和要塞建设:" 国民党军队在战争后期,尤其是在东北和华北等地,确实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和要塞,例如著名的“长春围困战”和“天津之战”中,双方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攻坚和防御作战,国民党的防御体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兵力劣势和战略收缩:" 在兵力逐渐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国民党军队采取了一些守势,加强了对重要城市和交通线的防御,修建工事以争取时间和空间。 "某些战役中的表现:" 在一些具体的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可能确实采取了较为保守的防御策略,例如“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的围歼战就体现了其坚固防御的特点。
"但是,这种说法也忽略了国军的其他军事行动:"
"积极进攻:" 国民党军队在战争初期和中期也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例如“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虽然最终大多以失败告终,但并非仅仅是“挖啊挖”。 "机动防御和反击:" 在一些情况下,国民党军队也采取过机动防御和反击的策略,例如“

相关内容:

1948年6月豫东战役第一阶段解放开封,华野3纵8师师长王吉文,与被俘的国民党整编66师参谋长游凌云,有段很有内涵的对话:

王吉文:你部开封被围,刘峙没有想办法救吗?

游凌云:我在军中担任多年幕僚,对这些已经习惯了,前天说五军马上就到,昨天说胡琏兵团就要和我们会师,可结果呢,是我来和贵军会师了。

游凌云据实作答,还有点小幽默,王吉文对他客气了许多,又问:对我们攻城,你们是怎么部署的?

游凌云说:我和李仲辛看法不一样,我主张主动出击,而不能死守,开封守是守不住的。

王吉文:以你们现在的士气,能在郊外和我们交手吗?

游凌云沉默不语。

这段对话可不简单,反映的是当时的战场态势。对国民党军的作战弱点,一方完全掌握,一方心知肚明。什么弱点?双方都明白,离开防御工事,也就是坚碉高垒,国民党军特别是嫡系部队,单独一个军,一个整编师,已经打不了野战了。

还能给国民党撑门面打野战的,都不是嫡系。华北傅作义算一个,傅部练兵作战有自己一套东西,战斗意志较顽强;西北的青马算一个,骑兵本身就是进攻性兵种,不是用来打阵地战的,青马的战斗意志强于国民党嫡系。除此以外,所谓的嫡系主力,有一个算一个,从未在运动战中打出过一场胜仗,所有带引号的大捷,都是阵地防御战中取得的,更多是在纸上和喇叭里创作出来的,如四平街,城市防御。南麻,野战阵地防御。就连重建后的整编74师被吹为战力不减的“阜阳大捷”,也是凭借坚固工事,没有被消灭而已,蒋军15个旅围上来,刚出大别山的中野缺乏攻城重武器,在被合围前安然退走。

果粉们的“大捷连奏”,和国民党高级将领以及国民党国防部史政局编撰的战史,总是对不上调,压不上拍,比如国民党战史明明检讨,援军攻击精神缺乏,动作迟缓,使得阜阳和豫东两役功败垂成,失去了聚歼对方主力的绝好战机。蒋介石在唱《失空斩》,果粉却在荒腔走板,闭着眼睛大吼《长坂坡》,把京剧名段吼成了跑调大杂烩。

豫东一战后,中原国民党军已经失去了“组织战役性进攻的能力”。粟裕将军的这句论断,是以济南战役准备重兵打援却打不上的事实,以及淮海战役的三次运动中合围来证明的,中原蒋军只能守,不能攻,不仅是兵力问题,而是已经丧失了进攻勇气。

打开封的3、8两纵,都是华野擅于攻坚的部队,王吉文是解放军攻坚战史上有重要贡献的高级指挥员。老8师抗战期间就开始摸索攻坚爆破,以老师长王麓水,爆炸大王马立训为首,带出了一大批爆破能手,这时候很多骨干已经都到了营连长的位置,主攻营营长郭继胜,是第一批获得华东人民英雄称号的连长,最先突入蒋军龙亭核心工事的两个突击班,正副班长全是华东战斗英雄,班里也都是战斗模范和立功多次的老战士。华野总结的火力、爆破、突击相结合的攻坚战术,正是在攻克洛阳和开封后才成熟起来的。特别是开封,是解放战争中攻克的第一座国民党军坚固设防的省会城市,所以华野敢说能攻克开封,其他坚城也就能打开。但攻坚战难度高,伤亡大,王吉文的问话,换种说法就是,你们出来打野战,求之不得。

阵地战比运动战难打,道理很简单,物质的力量必须用物质去摧毁,攻坚战伤亡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是国民党军弱旅,在坚固工事中防守,也很难打,这不仅是东野在四平街攻坚中总结的经验,也是华北部队在打临汾和太原时发现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国民党嫡系主力,除了陈明仁的71军残部在四平街灵光乍现一回,在城市防御战中没有什么出色表现,守城时间长,打的激烈的,大部分是杂牌军。

国民党嫡系部队在野战中一遇攻击,立即团缩到山地或村落中,依托工事靠火力优势以图自保,如果解放军炮兵或炸药不足,火爆突攻坚战术未成熟,只要撤走,就成了国民党的“大捷”,一旦解放军攻坚火力和战术提高,中小城镇即挨个被攻克,1948年以后,国民党守城部队,有援军偶尔能幸存,援军断绝,只有兵败被俘一途。所谓五大主力,那是用来打野战的,用来寻歼对方主力的,只会打防守能歼灭对方主力?4小时就能做成子母堡工事,最多只能证明该部土工作业比较熟练,拔高不到攻防兼备的程度。

国民党军俘虏说的很形象,国军,就是挖啊挖,共军,就是走啊走。

挖,是挖工事,走,是为了找机会打。被动与主动之间,两军的最大差别就出来了。国民党军队为什么不走,也走起来不行?这可不赖当兵的,都是农民子弟,本质上都一样能吃苦。

问题是,如果连排长不带头走,你瞎走什么。孙立人说过,别整天什么战术不战术,一切的战术都要以技术为基础,能打胜仗的基本前提是,士兵射击准确,行军力强。

国民党军不打夜战,而指导逃台国民党军训练的那些“白团”老鬼子教官,训练中对夜间教育一丝不苟,感概之余,孙立人给国民党军开了个方子:国军不会打夜战,一是怕麻烦,二是军官在军校就没受过真正的夜间教育,指导不了士兵。

军校,哪所军校,还能是哪所军校。

怕麻烦的背后首先是怕吃苦,其次是意志和信心,最后才是夜间联络那些难题,不从实战中解决,夜里只能挨打。

有人热衷于比较国共将帅的指挥水平,比来比去,竟然比出来个豫东战役国共打了个平手,这还识数不识了:国民党被歼灭两个整编师部,4个旅,加快速纵队交通总队保安旅共9万多人,兵团主官被抓走,师长旅长被俘一堆,1948年的蒋军还能组织起几个区寿年兵团?

看来,作战减员大,被全歼,遭歼灭性打击,遭重创,在这些人的脑子里从来没分清过。一个最简单的常识,战场上阵亡数总是小于受伤数,和内线作战不同,在睢杞战场,大量的国民党伤兵,华野是带不走的,但是这些人属于被俘,是要计入歼敌数量的,即俘即补,也是对走得动的俘虏来说的,对蒋军伤兵,在内线首先是收治,重伤者包扎后送到两军接触线,由蒋军接收,外线作战没有这个条件,不能用补充俘虏多少来估测华野的伤亡。

歼灭敌人的基本含义,是使对方失去抵抗能力,标志是放下武器,歼灭不是全部击毙,毙伤俘降,都在被歼灭之列,从红军开始就是这个统计口径,世界上所有的军队都大同小异。地图全清一个不剩,那是电子游戏。

睢杞一战,第五军被华野打援部队顶在桃林岗许岗一线,与被围的区兵团只有20里,一直到区兵团主力覆灭,也没绕到跟前。华野部队总结,邱清泉第五军进攻主要依赖炮火,步兵攻击精神不行,顶过炮火打步兵,一打就退,坦克来了先让过去,还是狠打步兵,步兵一退,坦克也得往回跑。

如果注意桃林岗这些阻击战的经过,就会发现,邱清泉发起进攻,都是在拂晓以后,解放军阵地丢了,都是在夜里组织反击夺回。阻援部队建在平原村落的简易野战工事,不属于坚固防御阵地。夜战是为了降低敌方的炮、空火力威胁,但打阻击没办法选择,白天也得硬顶着打,而反击绝大多数是在夜间,极少数情况也在白天发起,并不拘泥死板。也就是说,第五军只上白班,朝九晚五作息“规范”,华野是24小时上班,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打,打退一次就喊五军熊了,五军熊了。堂堂五大主力之一,这还救什么友军呢,你按时洗洗睡了,那边等救兵已经急得尿血了。

这还是蒋介石亲自飞到杞县上空,以杀头的严厉口气督战的结果。说蒋介石喜欢微操,微操本身不仅没有错,而且是急救药,不管是调兵遣将还是督促救援, 如果没有蒋本人亲自出马,谁能指挥得了邱清泉?最后在淮海被围,选择是走还是战,杜聿明都要看邱清泉的脸色。从抗战时期起,国民党高级带兵将领不听战区指挥的又何止一个邱清泉。

豫东战役后邱清泉被处分,又见黄百韬得了一块青天白日勋章,一生气跑回了老家。蒋介石又安抚又许愿,又给请了回来,不久就升任了兵团司令。只是,必须微操是老蒋自己造成的,他只信小圈子里的人,这些亲信手握重兵,一贯恃宠凌人,白崇禧宋希濂都不愿来徐州剿总,就是知道指挥不动这些天子门生。

对平原地带野战阵地的进攻,在进攻战里算比较容易的一种,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前期也打不好,但那是缺乏炮火,爆破技术没练出来。对于第五军这样半机械化的美式装备部队来说,在有空军和装甲兵支援的条件下,能在徐东被华野以机动防御死死挡住,好像说不过去,邱清泉可是干了一件其他人都不敢干的事,一场平原地带进攻战斗 ,一口气打了12万发炮弹,第五军的12万发炮弹,可是以美式榴炮弹,美式山炮弹,美式化学迫击炮弹为主。最后眼睁睁看着黄伯韬兵败身死,难怪老蒋怒骂这是军人的耻辱。崇拜火力至上,都败家了。

排炮不动,必是十纵,靠火力推不过去,在蒋“组织夜战”的严厉催促下,邱清泉夜袭了十纵一把。可是,夜间行军都要苦练,何况是夜间进攻战斗,那是要实战硬功夫的,临时抱佛脚只能糊弄自己,第五军夜袭部队悄悄摸进去,被十纵的刺刀手榴弹喊杀如雷地打出来,腿慢的都被抓了俘虏。

蒋记黄埔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如果校长只是以“要注意,要重视,要力行某某事情”之类的作战原则来要求学生,嫡系将领们是不去落实的。早在1948年初,南京召集各军事机关、院校和部队主官参加的军事训练会议上,蒋介石结合发动内战以来屡战屡败的教训,讲到军队训练问题,就强调过两个重点:

“一、注重行军训练,提高部队的运动力,在速度上压倒对方。

二、注意夜战、伏兵战、与侦探战之训练。”——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卷七

有人重视吗?没人理你,要都当回事,就不会被风卷残云了。

到台湾后,总结失去大陆的教训,主持编撰国民党官方战史的蒋纬国 ,对夜战用了“放弃”一词,巧妙代替了“不会”的实质,不过总算承认了,不管原因是什么,蒋军不打夜战是肯定的。夜里挨打除外,文中有说明。

行军速度原来如此,每天才“10余里”,原因竟然是装备太重。别的不说,解放军步兵,手榴弹每人是四颗,国民党兵是两颗,这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抗战前的1936年,国民党步兵的弹药基数,手榴弹不是以单兵计算,而是以连为单位,每连是多少,81颗。

手榴弹国内是可以自制的,连土八路一炸两瓣、只能把鬼子熏黑脸的土造手榴弹,边区也是能自给的,别说掌握着全国兵工厂的国民党军连手榴弹都供应不了。近战就包括拼手榴弹,冲锋枪盒子炮属于短兵火,近战就是短兵火加刺刀手榴弹。

“国军”“放弃”了夜战,“放弃”了白刃战没有?这不是某军校里几段拿着木刺枪穿着护具比划几下的录像能说明的,关键还在于步兵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带兵的军官,平时是怎么带的,打肉搏战是不是身先士卒,战争是一场大考,鬼子的尉官和下士官是要带头白刃突击和肉搏劈刺的,还用说什么。

不敢近战的兵,解放军要教会打近战,刺杀跟解放军连排班长去学,包教包会。黄埔毕业的校尉军官,对不起,解放军步兵连队不需要,去后方政治部俘管队学习,等待拿遣散费释放。

国民党军不会夜战,不敢近战,那为什么解放战争我军还牺牲那么多?

第一、近战夜战非常重要,但不是战斗的全部,蒋军手里拿的不是烧火棍,枪炮是要伤人的。

第二、攻坚战斗进攻方伤亡要大于防守方,敌人火力强再加工事坚固,要攻破就要付出牺牲。

那为什么还要打攻坚战?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到时候了。

发布于 2025-08-11 02:28
收藏
1
上一篇:城市逐星者,共赏百年奇观,记录星空下的非凡天象 下一篇:春秋孔子之谜,父亲何事引发争议?孔子私生子传闻与“野合”真相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