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雅加达频现极端天气,揭秘气候变迁下的城市挑战
您说得对,近年来印尼首都雅加达确实频繁出现极端天气现象,给当地居民和城市运行带来了诸多挑战。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1. "气候变化是主要驱动因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这直接影响区域气候模式,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如强降雨、热浪、干旱等)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2. "城市化和棕地效应":雅加达是一个快速扩张的巨型都市,大量的建设活动破坏了原有的植被覆盖,形成了“棕地”效应。植被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吸收雨水,而裸露的地面则极易产生“城市热岛效应”,并导致雨水快速汇集,增加洪水的风险。
3. "不完善的排水系统":雅加达的排水系统长期未能跟上城市扩张的速度,许多地区存在排水不畅甚至“无排水”的情况。当遇到强降雨时,雨水无法及时排出,极易引发城市内涝。
4. "河流和海岸带环境问题":雅加达周边的河流(如Ciliwung河)因污染和上游植被破坏,水系紊乱,行洪能力下降。同时,城市扩张侵占湿地和沿海地区,削弱了这些自然缓冲区对风暴潮和洪水的调节能力。
5. "地下水过度开采":为了满足用水需求,雅加达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壳
相关内容:
近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及周边地区,由于大规模降雨导致的洪涝灾害严重。印尼国家抗灾署发布通报称,最近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2月25日—27日,已造成至少9人死亡,影响超过7.3万个家庭的近23万民众。对此,抗灾署已做出紧急响应,向受洪灾影响区域派遣橡皮艇和救灾人员,帮助受灾人员疏散,并进行灾后评估等工作。抗灾署还提醒民众,近期,雅加达及周边地区还将有雷雨大风天气,部分地区仍存在再次发生洪涝的风险。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印尼的雨季,也是洪涝灾害的高发期。从去年底至今,雅加达日均降雨量多次突破150毫米,达到了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所认定的极端降雨的标准。
去年12月31日,雅加达降雨量达到377毫米,是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日降水量。当晚的暴雨使雅加达及周边多个卫星城发生洪涝灾害,累计造成67人死亡,数十万人受灾。
2月底的连续性降雨造成雅加达市内数十处地点被淹。据当地媒体报道,雅加达市东部地区的洪水最高水位达到两米,导致“雅加达公交”系统下辖的20个公交车站电力供应中断,车站的公交卡读卡机陷入瘫痪,36条公交线路暂停服务,另有12条公交线路改线运营。雅加达教育部门被迫临时关闭了100多所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印尼国家电力公司还暂时切断了雅加达部分区域的电力供应。
雅加达省省长阿尼斯表示,目前,政府部门正集中精力疏散受灾民众,并全力做好他们的安置工作。他说,雅加达水利局在受灾地区部署了1000多名工作人员和170台移动水泵,开展河道疏通,以尽快排干洪水。
雅加达近期饱受洪灾影响,引发印尼国内广泛关注。分析指出,气候变暖是造成雅加达及周边地区不断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的因素之一。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负责人德维科里塔·卡纳瓦蒂表示,与1981年至2010年同一地区的平均气温相比,雅加达去年的平均气温高出0.82摄氏度。卡纳瓦蒂说,如果不立刻采取有效措施减缓气候变暖,未来的极端天气现象将会更加频繁。
印尼国家抗灾署负责人多尼·莫纳尔多认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雅加达城市地面不断下沉塌陷,使洪水积聚,很难流入海洋。此外,居民在城市河流中丢弃垃圾等行为,造成河流淤塞,使情况进一步恶化,也是造成近期洪灾频发的原因之一。
印尼国会众议院议员努尔哈亚蒂提出,要克服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印尼应在拓宽河流以增加河道容量和流量的同时,创建城市森林、建造水坝和蓄水池等公共防护设施。印尼芝利翁河和西萨达纳河流域中心负责人班邦·希达亚建议兴建流域水库。他认为,这样既能收集和储存旱季用水,还能在雨季期间调节河流流量,从而帮助预防洪灾。
(本报雅加达电)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10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