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探店热潮,900万市民共赴美食寻踪,人口超千万的美食之旅!

哈尔滨探店热潮,900万市民共赴美食寻踪,人口超千万的美食之旅!"/

这个说法听起来像是一个夸张的、流传较广的梗或者说法,它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统计数据,更像是对哈尔滨(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或特定事件期间)探店现象的一种形象化描述。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说法:
1. "夸张手法 (Hyperbole):" 这是一个典型的夸张说法。用“900万在探店”来形容人们对哈尔滨美食、文化的热情和参与度,比直接说“很多人在探店”更有冲击力,更容易传播。 2. "反映现象:" 虽然不是字面意思,但它确实反映了哈尔滨近年来作为热门旅游城市,其本地特色美食(如锅包肉、红肠、马迭尔冰棍等)和特色文化(如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俄式建筑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本地居民的现象。探店、打卡成为体验城市魅力的一个重要方式。 3. "媒体和社交传播:" 这种说法可能起源于媒体报道、社交媒体上的讨论或者网络段子,通过不断传播而被放大,逐渐演变成一种“常识”或“常识性错误”。 4. "与实际人口对比:" 哈尔滨的常住人口大约在1000万左右(包括市辖区和下辖七市县),但户籍人口会少一些。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户籍人口,都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有900万人“都在”探店。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 5. "“

相关内容:


“哈尔滨10个网红里,就有8个在探店。”


不管是短视频平台,还是小红书、微信这样的图文平台,相信你总能刷到一些“城市探店”内容。


在这个领域里,哈尔滨显得格外拥挤,号称有“8万美食博主”在这里“月入百万”,内卷得死去活来。


(图片来源于@北方的年年)


如果你看得够多,就不免会对哈尔滨的餐饮业产生一点点疑惑。


“哈尔滨为什么这么多百年老店?”


“咋一家店里一个正经吃饭的都没有,全是探店博主啊?”


其实线上世界的探店狂欢,正在腐蚀现实中的餐饮老店,并且要求我们这些普通食客负责买单。



01

到底有多少人在哈尔滨探店?


哈尔滨有多少家饭馆,可能是世界未解之谜。


因为从短视频平台来看,哈尔滨餐饮店的数量已经不够博主们探的了。


(图片来源于@狮子心)


在互联网上,这座城市的饭店除了数量上有广度,在时间上的纵深也不输人。


没有十年以上的餐饮经历,都不好意思开门营业。


不知道全国最舍得下本的饭馆老板,是不是都来到了哈尔滨。


能花一个亿装修火锅店的地界,谁还敢说大东北没落了?


这么奢华的装修,人均还只要100上下,真的要称赞老板一声活菩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北城市极强的包容性,在探店这个行当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昨天刚去探了哈尔滨十大奢华餐厅,今天在街上看到5块钱的路边摊也不嫌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抖音上的哈尔滨饭馆各有千秋,小红书里的东北网红店旗鼓相当。


只看这些网红照片,哈尔滨跟上海的差距,好像也只有两个手指头捏出的距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只从这些平台认识哈尔滨,总感觉所有开着门的地方,都已经被人探过了一遍。


由于探店内卷太厉害,餐饮店的数量明显不够探,那还可以去厕所看一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有新店不要紧,谁也没规定还有探店垄断。


娱乐八卦的反转在哈尔滨探店界完全不够看,在这里“再探,再报”也是一种谋生手段。


怪不得有博主调侃说:“哈尔滨1000万人口,900万人探店,大姑父大果子都不炸了,现在改探店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短视频内容的内卷,也不能阻止别人上赶着去探店,因为做这门生意真的可以“月入百万”。



02

干探店,真能赚这么多钱?


互联网上的探店博主多,除了赚钱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门槛低。


最普通和简单的一种,不需要什么技术,也不需要多高端的设备,甚至都不需要多少人手,把相机架在桌子上,就能完成一场自助式探店拍摄。


只要粉丝超过1000,就能在短视频平台开通达人账号,进行个人运营,也就是说可以“恰饭”了。


其他领域的博主也许只靠流量吃饭,但做探店还能蹭上实体业的红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新晚报》的“哈尔滨探店”调查中,哈尔滨的探店产业链,由探店博主、网红机构、渠道公司和餐饮实体组成,前三者赚钱谋生的方式还各有不同。


探店博主属于散装广告牌,靠粉丝量取胜,粉丝量大,收费就高,但是要靠自己上门推销。


“一个10万粉丝的探店博主,一般情况下拍摄制作一条短视频的费用在1000元左右。”


网红机构和渠道公司,就属于有组织的公关宣传部门,以商业合作的高度与实体餐饮店谈价格,会在平台上,上架“探店套餐”,同时找旗下的探店博主去实体店批量宣传。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


这两个家大业大的,是从实体商家赚取扣点,再给下游的机构或博主结算。


一个二十多人的团队,最便宜的套餐可能是2万块,但一个月可能会为100个商家进行探店营销服务。


所以说干探店月入百万,可能真不是儿戏。


(图片来源于@异想生活笔记)


价格贵,自然服务也得到位。


之所以会感觉哈尔滨满大街都是探店的,是因为一种“矩阵式宣传”的营销策略。


没有店家会只一位博主进行拍摄,一般都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平均一个人有3万粉丝,那么总体流量就会接近百万,会被用户反复刷到。


这样一来,一家网红店就诞生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统一战线,“引战”和“反转”也是一种宣传方式。


一个或多个探店博主和排雷博主,就这家店到底好不好吃、实不实惠,进行多轮争论和互怼,这样的戏码比单纯宣传要更有悬念,吸引来的流量也更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探店早就不是新鲜事了,2008年在《现代苏州》杂志上,就有过“探店系列”。


各种电视、媒体的外勤记者,带着摄像机走入饮食店,现场吃播的视频,也一直都有。


但互联网探店之所以能这么火,能赚到这么多钱,还是这两年的事。



03

为什么哈尔滨探店现象格外严重?


餐饮消费,是一块巨大的商业蛋糕。


美团和饿了么两大巨头在这里打生打死,几乎都没有实现盈利,不仅一毛钱没赚到,还要被外来者挖墙脚。


2020年,抖音和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开始全面入侵“本地生活”领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抖音从那时起,就开始招募探店达人,鼓励达人到线下打卡餐厅,通过发布视频赚取佣金和流量扶持。


并且推出素人扶持计划,希望能有更多用户投稿探店视频,挖掘更多探店达人。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除了培养探店博主,抖音也推出了吸引商家的活动和功能。


(图片来源于@中新网)


2021年2月,北京、上海等城市大量商家上线了抖音团购套餐;一个月后,又上架了“优惠团购”入口,达人探店引过来的流量,都能通过这一功能变现。


这一切都是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让用户在自家平台上消费。


因为最开始的互联网探店行业,是在短视频平台上种草,再去美团或大众点评上买套餐;


而短视频平台想赚这个钱,所以才在探店博主宣传的同时,推出特价探店套餐——每卖出去一份套餐,就能收一份提成。


(图片来源于@中国时尚网)


但短视频平台的这一行为,加速了探店行业的内卷,让整个领域都发生了“通货膨胀”。


店不够探了,博主们也不挑了,什么馆子都去,苍蝇小馆也能摇身一变,成为一家百年老店。


在平台上随便一搜,就会发现自家门口的老破旧门脸,居然是“xx市最地道的烧烤店”,也是《广告法》管不到的“法外之地”。


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声称自己是网红、探店博主,要求吃霸王餐的事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尚且还能承受住这股浪潮,但哈尔滨探店博主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020年,哈尔滨的GDP是5000亿,在全国排名第41名,是15个副省级省会+计划单列市当中的最后一名。


餐饮业在疫情中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有博主在今年5月发文,称“小区楼下10几家饭店,就有6家关门出兑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哈尔滨的探店行业,从人数到规模都远没有大城市多,但你总感觉有900万人都在干这事,就是因为他们实在无处可去,随便一个馆子都能吹成国宴级别,还只能频繁上演排雷、打假、反转再反转的故事。


本来生活就已经如此艰难了,探店博主代表的流量,还在进一步压榨哈尔滨餐饮业,逼着大家内卷。



04

探店会慢慢毁灭哈尔滨的饮食文化吗?


都说线上经济会对实体行业造成极大冲击,这一点在哈尔滨探店现象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件事,对于哈尔滨的餐饮业来说,夸张一点的说法是要么加入,要么死。


每月只花2万块钱就能让一家门店成为爆红的网红店,如果你不做,那别人就会去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的餐饮店本来客流量挺好的,但看到附近商家找网红探店后,“只要发到网上,人就呼呼上来”,就也开始探索通过探店模式,进行宣传。


付出了一笔宣传费用之后,每个月的运营成本就上升了,为了让盈利空间不被压缩,有的店家就会缺斤少两,或降低服务品质,或悄悄涨价。


还真有探店博主带着称,专门去店里点“探店套餐”,发现店家说是2斤半的鱼,其实只有一斤左右。


哈尔滨俗称“东方小巴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除了烧烤、肘子、廉价套餐,还有很多丰富的饮食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年哈尔滨饮食业的档次以幌子为标志,红色幌是汉族饭店,蓝色幌是回族饭店,幌子的多少表示档次。


四幌饭店最高级,能包办酒席,双幌饭店熘炒菜俱全,单幌饭店则是一般体力劳动者就餐的地方。


20世纪20年代后,哈尔滨的俄侨餐厅相继开张,俄侨美食成为哈尔滨饮食文化中独特的一种味道,大列巴、红肠和啤酒至今仍是哈尔滨饮食界的“代表作品”。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哈尔滨的百年老街》)


哈尔滨挨着松花江,吃鱼方便,会吃的老饕会像赫哲族一样,取江水为汤,撒一把盐,将刚钓上来的鱼煮熟,在船上吃鱼、喝汤、饮酒。


这些内容在时长只有几分钟的探店博主的镜头里,几乎是找不到的。


好的餐饮文化、餐饮店,在名为探店的商业运作下,能活下来多少也不知道。


劣币驱逐良币,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食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短视频平台要赚普通消费者的钱,造成了探店博主之间的内卷;


探店博主在内卷之下挤压商家利润空间,商家为了盈利就注水菜品的价值区间;


最后普通消费者打开短视频平台,给探店博主点了个赞,来商家店里吃了顿不知滋味的饭,心里想着这月的房贷咋办。



参考资料:

新都市传说,十个哈尔滨人九个在探店

流量下的哈尔滨:探店、暴富和人性的生意

网红探店越来越假,怪谁?

探探哈尔滨“探店江湖”的底

半年涨粉千万,谁在追「探店」的风口?

“随便抓十个餐厅,有九个都夸自己是网红”

抖音外卖「开门营业」

发布于 2025-08-10 13:13
收藏
1
上一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8县(市、区)全面概况解析 下一篇:哈尔滨,黑龙江省省会的魅力与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