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审被判12年,罚款2.2亿元陈峰要上诉。2025年7月16日,一场台风刚过,海口天空略显阴沉。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内,气氛凝重而肃穆。被告席上的陈峰神情凝重,头发比四年前更稀疏了些,虽然眼神还是那么犀利,但明显能看出疲惫。还记得2021年,海航集团因巨额债务危机,启动国内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破产重整程序。同年,时任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因涉嫌违法犯罪,被司法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此后,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商业大佬,便消失在公众视野中。而关于他的法律审判,也成为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焦点。一晃四年过去了,随着主审官的法槌落下,一审进入判决环节。这场备受瞩目的庭审迎来最终裁决。判决书宣布,陈峰犯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骗取贷款罪、职务侵占罪、决定对其判决十二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人民2.2亿元。对此判决,陈峰当庭明确表示不服,并当场提交上诉申请。这一举动不仅让整个事件的后续充满了未知。更将他波澜起伏的商业历程以及曾亲手缔造的海航帝国,推到了公众目光的聚光灯下。1
将时针拨回到1990年。这年的秋天,陈峰面色凝重的从海南省办公大厅走出来,手里还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批文。批文上写着“海南省航空公司筹备组”,落款是海南省人民政府。让其揪心的是,他手里只有省政府划拨的1000万元启动资金。民航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买一架波音737至少要3亿元。陈峰看着这点资金,无奈地感慨这点钱,恐怕连飞机翅膀都买不起。此时,37岁的陈峰,拥有丰富的民航经验。彼时的他刚从民航总局计划司副处长的位置上“下海”不过半年。而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了太久太久。有次去北京找民航局批航线,他在局长办公室外等了三天。虽然有困难,他并没有轻易放弃大好机遇。他揣着政府给的经营许可证,跑银行磨破嘴皮子拉贷款,还到处找社会上的投资者“画大饼”。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最终他从银行拿到了4亿贷款以及通过“民间众筹”筹集到了2.5亿融资。经过不懈努力,1993年海南航空终于完成股份制改造。同年,第一架印着“海南航空”标志的大型客机稳稳停在了海口大英山机场。


接下来的十年,海航集团驶入发展快车道。陈峰凭借A 股、B 股、H 股等资本市场的雄厚资本,将资本杠杆发挥到极致。他化身资本市场的“操盘大师”,巧妙地整合各方资源,让海航的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当民航总局重组三大航空集团时,陈峰再次展现出了他的果敢与魄力,他没有选择跟随大流,而是大胆决定让海航走独立发展道路。随后,他迅速重组长安航空、新华航空、山西航空,并通过并购新华航成功打入北京航空市场。这一系列操作,让海航从一个偏居海南一隅的地方航空公司,开始迈向全国,逐渐成为中国民航业的重要力量。2006年,海航的触角伸向了香港,重组香港中富航空(后更名香港航空)和香港快运,正式开启了国际化布局的步伐。而真正让海航在全球商业版图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是2010年后那场疯狂的全球并购狂潮。2010年,海航以1.5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ALLCO航空租赁业务,3000万美元收购土耳其myTECHNIC飞机维修公司;2011年,又斥资11.5亿美元收购全球五大集装箱租赁公司之一新加坡GE SEACO;2012年,4000万美元收购法国第二大航空公司蓝鹰航空48%股权。此后并购加速,2015年,175亿元全资收购瑞士Swissport,25.55亿美元收购 Avolon;2016年,60亿美元收购英迈并成为德意志银行第四大股东。这一系列并购推动海航资产与业务规模暴增。2016年,集团收入破6000亿元,总资产超万亿,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第353位。2019年,海航以6000多亿营收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二,仅次于华为。陈峰也凭借着海航的巨大成功,成为了商界备受敬仰的巨擘,站在了人生的巅峰,无数荣誉和光环围绕着他,他的名字在商业圈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然而,表面的辉煌下,实则暗流涌动。在2017年的海航集团年会上,陈峰站在舞台中央,身后的大屏幕滚动播放着全球各地的海航资产,他举起酒杯说:“海航要让世界看到中国企业的力量。”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没人注意到他眼底一闪而过的忧虑,为了支撑扩张,海航的负债已超过7000亿,每天要还近2亿的利息。海航的疯狂扩张,源于其“高杠杆并购—资产抵押—再融资”的高风险模式,这如同高空走钢丝,脆弱不堪。自2017年,监管部门开始严查海外并购企业的贷款风险,海航便陷入流动性危机,曾经支撑其飞速发展的资金引擎开始熄火,负债最高达到7179亿元,资金链彻底断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