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普 | 川剧小课堂,走进四川传统戏曲的魅力世界

文化科普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川剧小课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川剧这个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了解它的独特之处。
"川剧,是什么?"
川剧,是流传于中国西南地区,以四川方言演唱的主要剧种之一,属于戏曲艺术。它历史悠久,大约在清朝中叶形成,融合了四川、重庆及周边地区的地方音乐、说唱、舞蹈和表演技艺,是中华民族戏曲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川剧的“看家本领”:绝活!"
川剧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它那惊险刺激、令人拍案叫绝的“绝活”。这些绝活是川剧表演艺术家们高超技艺的展现,也是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显著标志。其中最著名的当属:
1. "变脸 (Biàn Liǎn) - The Face-changing Art:" 这绝对是川剧的金字招牌!表演者通过快速的扇子、手帕、水袖等动作,以及面部肌肉的精准控制,在瞬间变换出不同的妆容,通常表现人物情绪的急剧变化。 变脸的奥秘在于“瞬息万变”,动作快如闪电,令人眼花缭乱。据说,顶级变脸大师能在眨眼之间完成多次变色。 变脸的妆容色彩丰富,寓意也各有不同,如红脸代表忠

相关内容:

川 剧 小 课 堂

何为川剧

川剧的名称,始见于清末民初,当时叫川戏,后来统称川剧。这虽然只有八十多年,早在明代即有戏班在省内各地演出。川剧史家、艺术家们谈到川剧的源流沿革,还有追溯到晚唐“杂剧”、南宋“川杂剧”的,甚至有川剧高腔尚早于江西“弋阳腔”、清代蜀伶魏长生所唱秦腔系四川之“琴腔”种种不同的说法。足见川剧的历史,还是一个没有完全定论而尚待继续研究探讨的学术问题。但就一个戏曲剧种而言,不论她是否源于本土,是否为地方文化与民情风俗所孕育,从她的全部传统剧目、艺术程式均可清楚看到, 基本上都是由整个中国戏曲及其高、昆、胡、弹等几大声腔艺术中继承、发展和创造来的。


川剧的艺术特点

川剧《风波亭》

唱腔

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高腔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问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昆腔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折子戏《杀奢》

乐器

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乐器共有二十多种,常用的可简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这是去农村演出的轻便乐队。锣鼓曲牌有三百支左右。“装龙象龙,装虎象虎”,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剧表演的话,在川剧演员中代代相传。川剧表演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运用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表演真实、细腻、优美动人。

曲牌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变脸

川剧演出中,随着剧情的转折,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脸谱也需相应发生变化。如何在一出戏里让脸谱发生变化,川剧艺人创造发明了变脸、扯脸和擦暴眼的特技。这些特技都是在舞台演出现场,在不能被观众察觉的前提下使用的,以达到人物脸谱瞬间变化的强烈演出效果。

发布于 2025-08-10 05:28
收藏
1
上一篇:现代社会背景下川剧保护与传承的创新实践路径探析 下一篇:斯慈平,探讨川剧传承保护与艺术家修养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