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气候适应力典范,防洪系统铸就城市安全屏障

武汉气候适应力典范,防洪系统铸就城市安全屏障"/

是的,你说得非常对。防洪系统确实是武汉气候适应性的鲜明特点,也是这座城市最具挑战性和最关键的适应性基础设施之一。
原因如下:
1. "地理位置和气候特性":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是“九省通衢”,江湖密布(长江、汉江、东湖等)。它同时受到"长江洪水"(季节性、流域性)和"极端降雨"(短时强降雨)的双重威胁。夏季高温多雨,暴雨频发,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洪水风险高。 2. "历史教训":武汉历史上多次遭受严重水灾,如1931年、1954年、1998年等特大洪水,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些惨痛的教训促使武汉不断投入巨资建设和完善防洪体系。 3. "系统化的防洪建设":武汉的防洪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体系,体现了其适应气候风险的努力: "堤防工程":加固和扩建长江大堤、汉江大堤以及环城堤防,构筑起城市的第一道防线。 "分洪排涝工程":建设了四湖流域排水闸站工程等,将部分区域洪水引导至长江或东湖等水体,减轻城市内涝压力。 "泵站系统":建设了大量排水泵站,尤其是在城市低洼地区,

相关内容: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危机逐渐成为人们关注、思考的焦点。9月24日上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工李晓江,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教授任国玉以及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邵继中做客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长江日报直播间,为大家带来“面对特大暴雨、高温天气,气候应对的城市规划举措”的主题分享。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工李晓江(右二),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教授任国玉(左二)以及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邵继中(右一)做客长江日报直播间。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李晓江说,气候适应这一话题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思考。气候应对有两个重要维度,第一是减缓,指通过改变经济、消费结构,减少碳排放,控制减缓气候上升趋势;第二是气候适应,气候变化是不可逆的,通过气候适应的战略更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经济、文化、生活造成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工李晓江发言。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除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外,任国玉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气候尺度变化也应引起重视。气候适应型城市应针对不断增强的热岛效应、干岛效应等做出规划。同时,在适应过程中,也应看到气候变化的正面效应,例如在全球气候变暖中,冬季变暖更加明显,相应的能源消耗降低,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建筑加热耗能明显下降。所以气候适应型城市应考虑综合效应,既要减少风险,也要抓住机遇。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教授任国玉发言。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2017年,我国启动了28个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建设,武汉名列其中。李晓江表示,武汉发展脉络因水而生,正是由于沿江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不断需求,防洪系统成为武汉市气候适应的鲜明特点,全市气候预警预测能力较强,变电站、信号基站等也有相应的防灾要求。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邵继中发言。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面对气候不断变化,未知的问题还有很多。邵继中表示,武汉市作为多河湖城市,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一方面需要持续深入的科学探索,模拟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情况,认清问题本身;另一方面,政府、市民需强化“气候意识”,加强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现象的适应性策略研究,这也是城市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

(长江日报记者杨丝涵 通讯员陈思 邹悦)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发布于 2025-08-10 04:58
收藏
1
上一篇:我是贵州人,新鲜武汉行,不得不说的宜居体验 下一篇:武汉高温日数破63年纪录,大热之后是否将迎来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