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Hotels》杂志最新公布的年度全球酒店业205强榜单中,中国酒店集团集体上演了“排名狂欢”。
今年共有21家中国酒店集团跻身全球前50强,相比去年的19家又有增加。其中,锦江国际集团高居第2位、华住集团上升至第4位,首旅如家稳居第9位 ,而其他如东呈、格林豪泰、亚朵等也不出意外的排名上升。
表面上看,中国酒店军团在规模榜单上大放异彩。然而,在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却潜藏着多重结构性隐忧。
一、品牌价值:溢价能力仍与国际巨头有别

图: 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5年全球酒店品牌价值排名前十(单位:亿美元)。可以看到,希尔顿以约151亿美元的品牌价值高居第一,凯悦、万豪等紧随其后,而中国仅有香格里拉以15亿美元的品牌价值跻身第五名 。
尽管中国酒店集团在规模上迅速崛起,但在品牌价值和溢价能力方面与万豪、希尔顿、洲际(IHG)等国际头部品牌仍存在显著差距。
这种差距直接反映在全球酒店品牌价值排行榜上:根据Brand Finance的报告,2025年进入全球酒店品牌价值50强的中国酒店品牌总价值仅约25.6亿美元,且较上一年下降19% 。
其中总部位于中国香港的香格里拉酒店,品牌价值约15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五 ;
相较之下,全球第一的希尔顿品牌价值高达151亿美元,几乎是香格里拉的10倍。
此外,华住集团旗下的全季酒店(JI Hotel)和汉庭酒店等虽在国内拥有较高知名度,但其品牌价值在全球榜单中仅为数亿美元量级 。
这表明中国酒店品牌的国际认可度和溢价能力远未及老牌跨国酒店集团。国际巨头依托悠久的品牌历史、全球忠诚计划和服务口碑,能够在定价上获得更高的溢价。
而中国酒店集团大多以“性价比”著称,主要吸引国内客群,品牌影响力尚局限于区域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难以凭品牌本身赢得溢价。
这一品牌价值的短板意味着,即使规模上去了,中国酒店集团在高端市场上仍难以与万豪、希尔顿们正面比肩。
二、市值与盈利能力:规模之大难掩盈利之弱
榜单排名飙升的另一面,是市值和盈利能力的失衡。许多中国酒店集团虽在客房规模上进入世界前列,但在资本市场的估值、营收质量和利润率方面并不占优。
例如,锦江国际,旗下酒店数量已超过1.3万家、客房数近129万间,按酒店数量计算超过了万豪集团 。
然而,锦江的营收和利润规模远逊于万豪:根据招股书数据,锦江酒店集团2024年营业收入约140.63亿元人民币,而万豪集团2024年的营收高达2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468亿元),后者相当于锦江的近12.8倍 。
净利润方面,锦江2024年净利11.44亿元人民币,净利率仅8.1%,而万豪同期净利率约9.5%,净利润总额约23.75亿美元,粗略估算相当于锦江净利的14倍 。
市值方面,投资者对中外酒店巨头的信心差异也十分明显。
截至今年7月初,锦江酒店集团A股市值约237亿元人民币,与国际巨头相去甚远;万豪集团的市值约76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468亿元),锦江的市值仅相当于万豪的1/23 。
华住集团在港股的市值约814.9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744.5亿元),相当于万豪的1/8。
资本市场给予的估值差距,说明国际投资者更看重酒店集团的全球化运营能力、品牌价值和盈利水平。
目前大多数中国酒店集团的利润率偏低、盈利质量不高,加之某些集团缺乏稳定的分红和增长预期,导致市值难以匹配其庞大的酒店数量排名。规模“虚胖”而利润不佳的情况,值得行业警醒。
三、产品结构:高端短板影响品牌调性
中国酒店集团在产品结构上的先天短板,也是其国际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内酒店巨头的版图中高端和奢华酒店占比较低,业务重心仍集中于经济型和中端酒店,这直接影响了品牌调性和档次提升。
锦江、华住、首旅如家等国内前三大集团近年来虽纷纷号称进军中高端市场,但旗下高星级和奢华酒店数量依然凤毛麟角。
截至2023年底,锦江酒店集团已开业酒店中,中端酒店占比已从2020年的47.0%提升到58.2%,经济型酒店占比则从53.0%降至41.3% 。
然而在引入部分高星级品牌后,锦江的高星级(五星级及奢华)酒店也仅占总数的0.48% 。
华住集团的结构类似:经济型酒店占比从2020年的64.5%降至52.9%,中档和中高档合计从34%升至48.1%,此前空白的奢华酒店板块才刚刚起步,占比仍不足1% 。
相比之下,万豪等国际集团的高端布局优势明显。万豪集团早在2021年时,旗下高端和奢华品牌房间数占比就已超过51% ;
希尔顿和洲际集团的中高端以上房源占比也均在六成左右 。而中国酒店集团的产品线仍以中低端为主,高端矩阵相对薄弱。
高端供给不足直接导致品牌调性受限。经济型和中端酒店虽然在下沉市场和大众旅行中贡献了规模,但无法塑造国际化的高端品牌形象。
反观万豪、希尔顿通过丽思卡尔顿、华尔道夫等奢华品牌树立起了顶级服务的标杆形象,形成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客户忠诚度。
中国酒店集团缺乏类似的全球知名高奢品牌,自身品牌溢价能力和国际话语权也因此受影响。
此外,高端产品比例低还意味着对高消费客群的吸引力不足,难以从商务高端、奢华度假等利润丰厚的细分市场获取更高收益。
这种产品结构的“天花板”,已成为中国酒店业进一步走向高端化、国际化的阻碍。
四、全球化能力:国内称雄,海外乏力
尽管中国涌现出一批世界级规模的酒店集团,但在全球化布局和海外影响力上,与老牌跨国公司仍存在不小差距。
多数中国酒店集团的业务和收入高度依赖国内市场,在海外的布局有限且品牌认知度不高,“巨人”难言真正走出去。
早在2015-2016年,锦江先后收购了法国卢浮酒店集团(包括凯里亚德、郁锦香等品牌)和国内铂涛集团(7天、丽枫等品牌),还控股了维也纳酒店集团,并与希尔顿合作引入希尔顿欢朋品牌 。
靠着资本并购之手,锦江在短时间内酒店数量翻了数倍。
到2018年底这一数字飙升至10290家,客房约100万间,业务遍及全球68个国家 。然而需要指出,锦江在海外的扩张主要依赖收购来的本土品牌运营,其“锦江”自有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认知度仍然有限。
如今锦江集团依然有近七成收入来自国内酒店业务 。锦江2024年国内酒店板块收入95.65亿元,占比69.2%,海外酒店业务收入42.56亿元,占比仅约30.8% ,业务重心仍扎根于国内市场。
华住集团同样如此。近年来华住通过并购德国Steigenberger酒店集团(今属Huazhu DH国际部门)踏足欧洲市场,但整体规模相对中国本部依旧很小。
2024年华住在中国市场收入增长强劲,而海外DH分部却因关店和重组产生减值亏损 。
多数华住旗下品牌(如汉庭、桔子、水晶橱窗等)在海外鲜为人知,华住国际化仍处于早期摸索阶段。
首旅如家、格林酒店、东呈等其他上榜的中国公司,更是基本局限于大中华或亚洲区域,鲜有真正进入欧美主流市场者。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万豪、希尔顿、洲际等巨头普遍在全球百余国家运营酒店,品牌知名度有基础,遍布主要商旅和度假目的地。
这种海外影响力的落差,使得中国酒店集团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例如,在高端商务旅客或旅游团选择酒店时,国际品牌往往凭借全球声誉胜出,而中国品牌即便价格优惠也难成首选。
可以说,中国酒店集团目前的“全球第二、第四”更多是规模意义上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领导者。未来如何提高海外运营能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将是中国酒店业必须补上的一课。
五、投资效率与运营模式:并购扩张下的隐忧
中国酒店集团的大跃进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并购整合和加盟模式的扩张。
这种快速扩张虽带来规模飙升,但在投资效率和运营管理上也埋下隐忧。
部分上榜企业通过大量并购迅速做大,但内部消化和运营效率提升未能同步跟上,导致“跑得快、喘得喘”。
过去十多年锦江通过一系列收购囊括了众多品牌,但也因此背负了庞大的商誉和债务。招股书披露,锦江酒店集团的商誉从2022年的115.5亿元增至2023年的118.31亿元,2024年底仍有114.4亿元,占资产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 。
高企的商誉意味着如果收购来的品牌业绩不达预期,未来可能发生减值损失。同时,大量收购也使锦江债台高筑: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锦江短期借款10.88亿元,长期借款68.5亿元,还有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54.51亿元,合计债务负担高达133.89亿元 。
沉重的债务直接推高财务成本——2024年锦江财务费用支出7.5亿元,其中利息支出5.32亿元 。
过高的财务杠杆使锦江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5.34%,而首旅酒店资产负债率也约51.68% 。
而近两年风头十足的艺龙酒店科技平台也依靠东拼西凑的品牌跻身榜单前列。
由此可见,通过激进并购做大的企业实际上存在盈利“含金量”不高、财务风险偏高的问题。规模扩张快,但内生增长和运营效率提升跟不上,这样的增长模式可持续性值得担忧。
此外,很多中国酒店集团近年来疯狂开店,大举推广加盟模式以实现“轻资产”扩张。然而加盟店数量暴增的同时,也考验着总部的运营管控能力和服务品质一致性。
如果加盟拓展失控,易出现管理效率下降、品牌形象受损的情况。事实上,锦江、华住、首旅近三年纷纷减少直营店比例、提高加盟店占比,锦江、华住、亚朵等加盟店已占到95%以上之高 。
高度依赖加盟和管理输出模式,固然降低了资本开支,却可能埋下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隐患。
一些新晋上榜的国内酒店公司同样存在“跑马圈地”现象,通过资本助推短期内冲规模,但内部管理能力和盈利水平并不扎实。一旦外部环境变化或融资收紧,这类高速扩张的模式将面临严峻考验。
所以,中国酒店集团在全球榜单上的集体亮相,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庞大的国内市场和积极的资本运作,的确催生了一批跻身世界前列的本土酒店集团,这是中国旅游住宿业崛起的体现;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这场“集体狂欢”背后隐藏的结构性问题:品牌价值不足、盈利能力偏弱、产品结构失衡、国际化滞后、扩张模式隐忧。
这些短板如果不及时补足,规模的领先恐难转化为真正的竞争优势。
未来,中国酒店业亟需在提升品牌软实力上下功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品牌;在夯实盈利基础方面优化成本结构,提高单店盈利和利润率;
在产品升级上丰富高端和奢华供给,树立更高品牌调性;在国际化道路上稳扎稳打,输出成熟的管理和服务,让中国品牌赢得海外市场认可;
在运营管理上注重内涵式增长,避免一味追求规模而忽视了质量和效率。
唯有如此,中国的酒店集团才能真正从“规模巨人”成长为“品牌强者”,在全球酒店业的舞台上既有量的优势、更拥有质的领先,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