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洛阳那株“银丝贯顶”牡丹又火了,带刀侍卫守着、游客排两小时队看几秒的新闻,我这爱养花的人看着直乐——想起去年楼下王姨跟我念叨的:“我家那棵开得比照片里还精神,就是不知道啥品种!”

说真的,这几年“独此一株”“全球仅存”的植物宣传听多了,咱普通养花人倒有点“免疫”。就像王姨家那棵,种了七八年,每年春天冒花苞时她比谁都紧张,生怕倒春寒冻着,开花了就搬个小马扎坐旁边,一盯就是半天。她说:“管它是不是啥稀有品种,看它从指甲盖大的骨朵慢慢撑开,白里透粉的花瓣一层层舒展,比手机里那些精修图实在多了。”

其实咱养花人都懂,植物这东西,哪有那么多“独一份”?就拿牡丹来说,品种本来就多,金丝、银丝、程门立雪……光听名字都够绕的。我有个花友前两年买了盆“银丝贯顶”,结果开花了才发现花瓣没那么细,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可能是跟金丝贯顶弄混了。

专家说的对,光看照片哪分得清?

咱自己养的,看久了倒能摸出门道——叶子是圆是尖,花瓣是丝是片,慢慢就有谱了。

要说这洛阳牡丹的热度,我能理解。

毕竟“唯有牡丹真国色”的名头在那儿,加上花期短、品种稀有,大家都想凑个热闹。可热闹归热闹,真正让人心动的,还得是自个儿阳台上那点“小确幸”。我邻居张叔退休后在院子里种了五棵牡丹,每年春天他就搬个茶桌在花旁边,泡壶茶,晒着太阳看花开。他说:“排两小时队看5秒?我这花能看半个月,早晨带露珠,中午晒太阳,傍晚染霞光,哪回看都不一样。”

说到底,养花养的是个陪伴。

从埋根、浇水、等发芽,到打苞、抽茎、开花,每一步都有盼头。

那些被宣传得神乎其神的“独苗”,咱远观欣赏就行;自个儿养的花,哪怕只是普通品种,每天看它长高一截、多片叶子,那点小变化都能让人高兴半天。就像王姨说的:“咱不图它多金贵,能陪着过个春天,就够甜了。”

这不,我刚给阳台那盆芍药浇完水,花苞都鼓起来了。

等它开了,我也搬个凳子坐旁边——管它比不比得上洛阳的牡丹,自个儿的花,怎么看都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