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来西安旅游,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大雁塔,今天大雁塔已经是西安地标性的建筑之一。可见大雁塔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

大雁塔南广场看到的大雁塔
对于这么重要的一座佛塔,我们要对它的历史来龙去脉有一个最起码的了解。
大雁塔矗立在西安南郊的大慈恩寺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最早建造于唐朝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是因存放玄奘法师从印度留学十几年所带回来的大量佛经、佛像、舍利子及奇珍异宝所建。
然而,玄奘最初建造的塔并非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雁塔,也并非叫大雁塔。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最初的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共五层。从塔建造始末玄奘法师并没有说这座塔就叫大雁塔,应该是叫“慈恩寺塔“。
那么,后来为什么叫大雁塔了呢?目前主流的说法是人们因玄奘在印度所看到的大雁塔以及大雁塔的样式而为大雁塔所取的名字。
根据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记载:在那烂陀寺东约三十里有一寺庙,寺里有座大雁塔,因寺里僧人皆信奉小乘,因此都食三净肉。一日因寺里断肉,负责做饭的僧人正一筹莫展之际,忽见一群大雁飞过,于是仰头说道:“大雁啊大雁,现在我们已经没有肉吃了,你若是那救苦的菩萨可看见我们的疾苦”,说毕果然一只大雁冲向高空,投向地面,舍身为众僧供养。众僧因此看到大乘佛法的教义,而改奉大乘佛教,从此不再食肉。于是众僧将大雁埋葬,并在大雁坠落之处建塔纪念,命名“大雁塔”!

大雁塔名字的由来
大雁塔至今经过多次的重建和修葺,最早的五层塔在武则天时期就倒掉了,后经武则天在原址重新修建,一说是增高至七层,一说是十层,并没有明确记载。在五代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确立到七层,后来因西安发生几次大地震,大雁塔遭到严重破坏。
到了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对大雁塔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和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便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大雁塔。

如今耸立在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
来大雁塔游玩时,如果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大雁塔竟然是微微倾斜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古塔自古就有“十塔九斜”一说,当然大雁塔也不例外,其实早在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就已经测量出大雁塔塔身向西偏北方向倾斜了198毫米;1941年再次测定向西北倾斜了413毫米;1983年测得倾斜998毫米;从1985年到1996年,平均每年以1毫米的速度向西北倾斜,到今天已经倾斜了一米多。
经文物和地质部门在长达十几年的研究下,基本弄清了大雁塔快速倾斜的原因。一方面是古塔本身的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因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大雁塔地基不均匀的下沉。
近年来,随着西安地下水位的改善,和相关部门对大雁塔的重点保护,大雁塔不均匀下沉的现象己经明显减缓,而且有回正的现象。相信经过努力,我们的大雁塔定能得到改善,屹立不倒,继续为西安和西安人民增光添彩。

屹立在南广场高大的玄奘法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