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美日德长期垄断!中国15年砥砺前行,盾构机技术跃居全球第一,德国报价3.5亿也难敌中国崛起

打破美日德长期垄断!中国15年砥砺前行,盾构机技术跃居全球第一,德国报价3.5亿也难敌中国崛起"/

这段话概括了中国盾构机产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领先水平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几个关键点:
1. "背景:" 早期(“长期垄断”可能指上世纪末及本世纪初),隧道掘进机(TBM,俗称盾构机)技术主要被美、日、德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并且市场被这些国家的主导企业所垄断。德国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其设备价格高昂(“要价3.5亿”可能指其高端型号的价格),体现了当时技术壁垒和品牌优势带来的高附加值。 2. "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并非一开始就有先进技术,而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耗时较长(“用15年”),表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经验积累和市场实践。 3. "成果:"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盾构机产业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并且在产量、技术水平、适应性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已经跻身世界前列,甚至在某些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做到第一”)。中国现在不仅能够生产各种类型的盾构机,而且在全球许多大型隧道工程项目中中标,具备了与国际巨头竞争并超越的能力。
"总结来说,这段话强调了:"
"技术突破的重要性:" 中国通过自主创新,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长期投入的价值:" 15年的努力说明了重大技术攻关需要时间和持续的资源投入

相关内容:

本文为「金十数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对于盾构机,可能各位都不陌生,它是一种隧道掘进的专用工程机械。正所谓“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作为基建狂魔,中国这些年来建立了全球第一的高速公路网和高速铁路网,这都需要用到盾构机“开山凿路”。

而国产盾构机可以说是中国的“争气机”,不仅稳占国内90%的市场份额,还一举拿下了2/3的国际市场。然而各位可能不知道,20多年前,盾构机一直由美日德3国垄断,德国还曾经开口要价3.5亿元/台卖给我国。不过,经过我国科研人员的努力,国产盾构机从无到有,再做到世界第一,只用了15年,接下来就聊聊这背后的逆袭之路。

追溯起来,早在200多年前,盾构机就在英国泰晤士河的水底隧道中得到首次应用。而中国首次应用盾构机已经是1996年之后的事了。当时要修建西安至安康的西康铁路,必须通过全长18.46公里的秦岭隧道,为了保障安全、缩短工期,国家决定进口“洋盾构”。

那个时候,国际上的盾构机分为三个流派:美国擅长硬岩挖掘、德国货适用性好,日本的则是做工精巧,这三个国家长期垄断着国际盾构机市场。最终经过权衡之后,我国选择了适用性好的德国货,并以3.5亿元每台的价格向德国购买了两台盾构机。

“洋盾构”确实发挥了它应有的功效,秦岭隧道最终提前10个月贯通,这是我国第一次尝到高效好用的盾构机的“甜头”。然而,天价进口盾构机的这段经历,却也深深地刺痛我们的神经。

要知道,德国按新设备的价格收了我国7亿元,最终交付的竟是2台旧机器。更憋屈的是,花天价进口的盾构机,出了故障还得找外国专家来修,不仅每天付给他们3000美元的薪水,机器维修过程还拉警戒线,不允许中方人员参与,维修进度也是他们说了算,这严重影响了中方的工程进度。

这段憋屈的经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从那时起,“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便成为中国盾构人的梦想。

当然,真正让我们下定决心搞盾构机,除了这次经历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忧虑。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盾构机正好可以大展拳脚。尤其进入新世纪之后,“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开始实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对盾构机自然会有更大的市场需求。但使用国外的盾构机,就可能会泄露敏感的地理信息。所以,发展国产盾构机也是势在必行。

2002年,“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研究”正式被列入“863计划”,成为国家级重点工程。而负责研制国产盾构机的艰巨任务便落在了中铁隧道集团身上。2002年10月,该集团成立了由18人组成的盾构机研发项目组,开始进行技术攻关。

然而,想要打破西方技术垄断,研发国产盾构机,谈何容易?要知道,盾构机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涉及机械、力学、液压、电气等数十个领域,精密零部件超过3万个,其中,仅一个控制系统就有2000多个控制点。而当时的项目组一没经验、二没技术指导,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造国产盾构机,可以说难于上青天。

不过,我国科研人员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据中铁装备设计研究总院院长贺飞透露,仅在弄清刀盘刀具问题上,科研人员就花了近5年时间。对他们来说,加班熬夜已经成了家常便饭的事,即便是通宵达旦,也是常事。

就这样,在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下,我国科研人员最终还是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只用了6年,就研发出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中国中铁1号。

虽然有了国产盾构机,但这只是解决了从0到1的问题。由于美日德这些强国在盾构机领域深耕多年,国产盾构机推出后,花了4年时间,也仅从国外巨头口中夺下国内10%的市场份额。因为不少人自己都心存顾虑:国产盾构机能行吗?

行不行?那还得较量一番才知道。而到了2012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当时成都地铁2号线、4号线开工建设,决定采用“1+1”模式,即国产盾构机和“洋盾构”左右线同台较量。为此,每名员工都紧张忙碌,因为他们明白,这是一场不能输的较量。而最终,也确实不负众望。10个月之后,结果揭晓:国产盾构机完胜,各项性能指标都优于进口盾构机。

自此之后,国产盾构机的发展便一发不可收拾,相继推出了超大断面矩形盾构、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世界首台联络通道专用盾构等一系列新产品。到2017年,国产盾构机销量正式超越国外巨头,拿下世界第一。算下来,从2002年开始研发,到2017年做到世界第一,国产盾构机只用了15年。

直至今天,国产盾构机已经拿下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已经“走出去”,出口到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占领2/3的国际市场,完美地走出一条逆袭之路。

文 | 梁锦源 题 |凌明 图 | 卢文祥 审 | 陆烁宜

发布于 2025-08-08 09:28
收藏
1
上一篇:伊朗加速推进人民币替代美元,德国现钞运输启动,货币变更进展显著 下一篇:德国巨额补贴中国武器制造,钨矿驱动下的秘密生死交易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