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机场换汇看到CNY的标识都以为是系统错误,直到看到银行卡境外消费账单才意识到咱们的红色钞票在国际上真有个“正经名字”。
最近跨国电商平台结算单上频繁出现的CNY代码,让不少外贸小白第一次发现人民币的“国际身份证”原来不是RMB。

仔细观察跨境支付系统SWIFT的报告会发现,人民币结算量从2010年的全球第35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四位,这个过程中CNY代码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期货合约、沙特阿美的原油结算单上反复出现。

当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时,文件里清一色标注的都是CNY。

有在迪拜自贸区工作的财务主管透露,当地企业现在更愿意接受CNY而不是第三方货币转账,毕竟直接结算能省下2-3%的汇兑损失。

看跨境电商直播时发现,现在连泰国榴莲摊主都开始用CNY标价。
前几天刷到个视频挺有意思,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老外采购商手机里存着两种汇率换算器,CNY和RMB的实时汇率能差出个早餐钱。

难怪做外贸的朋友说,报关单上要是填错代码可能影响退税,这字母游戏背后都是真金白银。

说到底货币代码就像国际社交账号,当年日元从Yen变成JPY才真正打入国际体系。

现在刷微博看到CNH和CNY的区别讨论,才明白香港离岸市场那些金融大佬玩的汇率差价游戏。
有网友说得实在,管它叫CNY还是麻辣元,能直接在亚马逊买货、在巴黎老佛爷刷脸的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