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四句金言,解码人生智慧,一语点醒改变一生!

易经四句金言,解码人生智慧,一语点醒改变一生!"/

《易经》博大精深,蕴含着宇宙人生的智慧。虽然很难用“四句”来完全概括其精髓,但以下四句(或四组)蕴含核心哲理的话,被广泛认为是《易经》中的金言,若能深刻理解并践行,确实可能对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象传》) "含义:" 天体的运行刚健有力,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道,不断努力向上,永不懈怠。 "启示:" 强调了持续努力、积极进取、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人生不应停滞不前,要像天体运行一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去奋斗和成长。
2.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象传》) "含义:" 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承载万物而不争;君子应效法大地,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启示:" 强调了谦逊、包容、慈爱、厚重的品德。要像大地一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和事物,以德行为立身之本。
3.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经·系辞上》

相关内容: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易经》则是中华文明中最古老的典籍之一,被誉为“大道之源”。

《易经》中有四句话非常重要,对国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闪烁着数千年的智慧之光。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经》里面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就是说,人要靠自己。

自己努力,老天才会帮助我们,也就是“天助自助者”。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好友,有一次二人同游杭州灵隐寺。

苏东坡见大殿上的观世音菩萨手中挂着念珠,觉得奇怪,就问了一个问题:“人人都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以求得她的护佑,为何她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她念谁的名号呢?”

佛印禅师道:“念观世音菩萨。”苏东坡更奇怪了,紧接着问道:“她为何也念观世音菩萨?”

佛印禅师说道:“她比我们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很多人总是希望能得到别人的指引和帮助。

有贵人帮助固然是幸运的,但是,在贵人到来之前,唯一能帮你的只有你自己,必须依靠自己的勇气、智慧和信心。

抛开那些侥幸心理,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人生,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君子以经纶


《易经》屯卦《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经”是织布机上的纵丝,“纶”即织布机上的横丝,二字连用,以织丝来比喻治理天下。

也引申为事业方面的经营、筹划、管理。

君子应当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勤恳经营,使之处于井井有条的良好发展状态。

秦二世时,天下人民不堪秦朝的苛政,纷纷揭竿而起。先是陈胜、吴广起义,后有项梁、项羽起义,以及刘邦的率兵反秦。

项羽所率领的楚军,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队伍。

刘邦当时最得人心,在郦食其、张良等的辅佐下,率军西进,第一个攻入关中,进入咸阳。

他美滋滋地做着当关中王的梦,住进了富丽堂皇的阿房宫。

刘邦手下的几位贤臣,马上劝告刘邦,希望他不要贪恋眼前的财富、享受,要以得民心为重。

刘邦听了张良等人的劝告后,马上就醒悟过来,离开阿房宫,撤出咸阳,并下令严禁骚扰关中地区的老百姓。

刘邦撤出咸阳之前与当地老百姓“约法三章”,分别是“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其余残酷的刑法全部废除”。

约法三章一出来,立刻受到关中百姓的欢迎,都说刘邦是个仁德的贤主,希望他能统治关中地区,争先恐后地拿着牛羊肉、酒和粮食来慰劳士兵。

刘邦再三推辞说:“仓库里有的是粮食,乡亲们何必破费呢? ”

百姓听后更加高兴,看到刘邦如此爱护他们,都希望他能够永远在关中做王,代替秦朝的统治,“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这个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约法三章”的故事。回顾刘邦的“创业”之路,正是遵循“经纶”的最好典范

刘邦在攻城中从不烧杀掳掠,秦朝的百姓都高兴,入关中后又能不扰民、不害民,以有序治理得百姓之拥护。

“万事开头难”,正因如此,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更加需要经营、筹划、管理。

特别是初创事业的时候,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有一个长期、良好的发展。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易经》谦卦《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牧”是守的意思,“卑以自牧”就是以谦卑自守,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

越是见过世面的人,往往越知晓自身的渺小,所以能够虚怀若谷。左宗棠有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意思是:人生在世,应当怀凌云之志,对缘分随遇而安,享受普通人平平淡淡的福分;看问题要有长远的目光,待人接物要谦逊温和,凡事留有余地。

境界越高的人,越谦卑朴实,而不是盛气凌人,傲慢无礼。因为他们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曾国藩说:“谦卑含容是贵相。”越高贵的人,越谦卑朴素,虚怀若谷。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人在广漠的时空中,实在渺小如蜉蝣。只有谦卑地低下头,不断修行,才能抵达至善至美的境界。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

《易经》中的“易”这个字,古人总结它有三个含义:简易、变易、不易。

“变易”即变化的原理。当人处身困顿、进退维谷的时候 ,就要力求改变,才能打破困局。

《易传•系辞》中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所谓变通,就是唯有变化,才有可能出现新的转机;有了新的机会,才会使事物发展更加通畅和长久。

接受变化、拥抱变化,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才是应对变化的真谛。

只有掌握变化者,才能不负过往、无畏向前。



来源:微信公众号“心灵鸡汤之励志正能量”

编辑:景晨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发布于 2025-08-07 13:58
收藏
1
上一篇:增广贤文10句经典警言,洞悉人生处世之道智慧解析 下一篇:鬼谷子四句金言,解锁人生智慧密码的神秘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