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培育志愿服务文化,让奉献精神融入生活
这是一个关于大连推广志愿服务理念的主题,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主题: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大连在行动"
"引言:"
大连,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不仅以其秀丽的风景和开放包容的市民著称,更在积极倡导和践行着一种新型的城市精神——让志愿服务融入日常,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传承,更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公民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 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
1. "政策引领与支持:"
出台鼓励志愿服务的政策法规,将志愿服务纳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如将优质志愿服务记录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与升学、就业等适当挂钩、提供保险保障等。
设立市级层面的志愿服务指导协调机构,统筹规划全市志愿服务发展。
2. "宣传推广与教育:"
利用大连电视台、广播、报纸、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
在社区、学校、企业、机关等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知识和理念普及活动,特别是从小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
打造一批具有大连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二、 拓展多元化的志愿服务平台与项目"
1. "搭建便捷的
相关内容:
陌上花开,春风十里。在雷锋成长的辽沈大地上,“向雷锋同志学习”,历久弥新。
2月18日,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推选活动公布名单。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巢阳乐为老服务中心获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与此同时,大连市甘井子区甘井子街道的“爱心·汇”志愿服务项目也上榜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安顿好自己,温暖身边的人。”这是“巢阳乐”创办人冯洁15年前带着十几名员工一起走上公益之路的信念。2004年,萌芽之初的“巢阳乐”只是个义工站,学雷锋做好事,关怀老人、关爱孩子。2009年“巢阳乐”启动志愿服务项目,2012年“巢阳乐”注册为大连市首家为老服务社会组织,2016年“巢阳乐”成为大连市首家市级志愿服务实践基地。
冯洁,一直在做家居布艺生意,但她十分热爱公益,被评为“中国好人”;她也十分钻研公益,被多所高校聘为“志愿服务导师”。15年来,她推动“巢阳乐”走出了一条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之路,拥有8大类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体系,注册志愿者1.2万人;聘有20位志愿服务项目导师,承担着培训志愿者、孵化志愿服务组织等多项职能,已有12支志愿服务组织和校园志愿服务队在这里孵化成功。
大连是全国较早形成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化、项目化的城市。这里诞生过全国第一支慈善义工队伍——大连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从2002年至2010年,8年间就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四级志愿服务网络。因此,“巢阳乐”出现在大连并非偶然,它是大连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发展的生动实践。记者从大连市文明办了解到,目前,大连志愿服务组织建制分布在全市11个区级志愿服务工作总站和600多个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覆盖了全市建成区的全部社区。从2013年起,大连的每个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都固定开展星期六志愿服务大集,志愿服务活跃在老百姓身边,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大连市甘井子区甘井子街道站前社区的居民就过着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站前社区下岗职工多、困难家庭多、基础设施差,然而整个社区却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是注册志愿者。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引领,以志愿服务为“同心圆”,广大党员从带头服务到带队服务,不断影响和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小到修鞋、理发、配钥匙,大到助残、助老、维修,居民一个电话,立即有掌握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上门服务。站前社区获评2017年度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居民的心被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2019年年初,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所在的甘井子街道再传喜讯:在全街道开展的“爱心·汇”志愿服务项目获2018年度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爱心·汇”项目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成功探索了由政府主导、居民互助的志愿服务模式,破解了当地退休工人多、低收入群体大的社会治理难题。整个街道布置了200多个网点,帮助解决百姓生活需求和实际困难,涉及义务理发、爱心食堂、爱心护学、爱心助浴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1.4万志愿者、187支志愿服务队伍,另有137家参与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党建联合体、两新组织等,使志愿服务成为当地广大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据统计,大连市共有志愿者127.9万余人,志愿服务项目1万余个,志愿服务组织7700余支,其中全国及省、市各级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美志愿服务社区67个。一批批先进典型的涌现,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在大连,包括党员、团员、民主党派人士在内,人数最多的志愿者是普通群众,达62.4万人。学习雷锋,人人可为,处处可为。他们向雷锋学习,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从生活点滴入手、从立足岗位做起,在新时代的学雷锋活动中,成为一颗颗雷锋精神的种子,传导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逐步构建起支撑振兴发展的雷锋文化。
(记者 吴琳 本报通讯员 王春燕)